近日来京鲁豫等地区发生大批蔬菜滞销现象,出现农民自毁菜田、甚至自杀事件。而受去年冬季菜价高涨、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影响,蔬菜从田间到市场价格翻了 10倍,蔬菜市场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对此,商务部紧急部署,要求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
按常理,菜贵伤民,农民一定能得到实惠。而菜贱伤农,市民一定会从中受惠。可现在,蔬菜市场形成了自我相搏的“悖论”:同一种蔬菜,在农村就伤农,运到城市就伤民。于是,我们将狐疑的目光投向了中间环节。
有专家分析称,蔬菜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要经历4个环节。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环节的花销肯定都要增加,再加上房租等隐性成本的上涨,最终导致高额菜价。研究员蔺栋华认为,菜价下跌会由菜农最终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买单。流通环节过多,每道加价10%至15%以上,价格必然翻番。
以卷心菜为例,地头收购8分一斤,到市区菜市场卖价就达到8-9毛一斤,近10倍差价主要来自运输上的各种成本、人工成本、蔬菜自身消耗成本、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可问题就来了:商人是逐利的,本身无可厚非。可逐利的商人无不受市场规律及其规则的约束。在正常的商业业态中,商人很难狮子大开口,奇货可居。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在“伤农”的前提下,“伤民”也令人惆怅地存在呢?
问题虽在中间环节,可症结不完全在中间环节。仍以卷心菜为例,8分一斤的收购价,收购商至少得加价50%以上才有利可图。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环节莫不如此。因为,流通环节的成本支出是刚性的。如果蔬菜总筹码不是达到一定的量,中间商便不得不以大幅度提价来弥补亏空。在这里,过度强调商人的“道德血液”是行不通的,因为违反了最基本的商业法则。如果强制商人这样去做,反而是不道德的。
刚性的流通环节成本支出,或者说“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环节的花销肯定都要增加”,才是“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根本成因。由此可见,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不是怪圈,而是具有诡异的因果关系。
比如,汽油价一路攀升,过路费没有减多少,房租贵了,摊位费涨了,米油又涨价了……利益集团凭借其资源优势及资本优势,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很容易保障自身利益甚至借机攫取暴利,而农民与普通的民众,根本无法抵御此种风险。
商务部已经紧急行动起来,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制度上确立社会公平的追求与各方利益的兼顾,也许是一剂解决诸多问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