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斤芹菜只值一个烧饼钱,莴笋8分钱一斤也没人要,本报连续多天报道了郑州市中牟芹菜和惠济区莴笋难卖的问题,引来客商如云。
客商纷纷来买菜
“大河报报道后,各地客商争相来买莴笋,截止到上午10点我们市场已卖出了20多万斤莴笋。”昨天上午10时30分,在惠济区毛庄批发市场,该市场负责人毛金东说,这几天新乡、焦作的客商争相来购买莴笋,莴笋销售形势好转不少。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惠济区张庄村,在村头,只见一排三轮车停在大街上,车上装满了莴笋。在村中央的一片空地上,堆了一堆莴笋,旁边,正道思达超市的工作人员正在给莴笋过秤。“我们今天要来收购6万斤莴笋,估计会够100多个超市卖两天,卖完后,再来拉。”正道思达超市生鲜部采购经理巴延青说。
卖菜难频发 期待销售模式转变
记者注意到,菜贱伤农之事并不是今年才有。“菜农把握市场的能力很弱,弄不好就会出现卖菜难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马新明院长说,在一些蔬菜种植发达地区,销售有专人负责,如“农超对接”(农产品生产者与超市对接)就是化解菜农种菜风险的一个有效办法。
河南华润万家超市有限公司生鲜采购部经理张雄说,在河南,由于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不规范,不专业,“很少听说有蔬菜合作社和超市顺畅对接的例子”。
据有关人员介绍,在惠济区古荥镇程庄,专业蔬菜合作社试点已获得初步成功,村民给蔬菜合作社打工,不用管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