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连续10天滚动举办5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施农业工程化建设培训结束,600多名基层领导、农技人员及承担设施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企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如此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方面的培训在我区是少有的。同样是搞设施农业,有的地方一个棚年收入两三千元,有的地方却收入过万,甚至数万元,其主要原因与产业发展程度、温室质量、保障机制有很大关系。而此次大规模的培训就是要全面提高我区温室建造与施工质量的。”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李春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介绍,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节水农业、精准高效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组装集成与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说白了,搞设施农业的实质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李春说。
设施农业面积突破百万亩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厅了解到,到去年年底,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14万亩,比“十五”末增加了73万亩。2010年,全区设施农业生产各类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农产品254万吨,比“十五”末增加135万吨。同时,设施农产品已由过去以叶菜种植为主向叶菜、果菜多品种种植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向生产反季节蔬菜、西瓜甜瓜、特色林果等多种农产品拓展,品种达到60多个,适应了市场多样化需求。
不仅如此,我区不少农民在发展设施农业中尝到了甜头。据统计,2010年全区地方设施农业实现总产值71.32亿元,纯收入48.33亿元。如果按占地面积测算,平均亩产值达到6550元,亩纯收入达到4438元;如按生产面积测算,平均亩产值达到10569元,亩纯收入达到7162元,成为种植业中第一高效产业。全区农民通过设施农业实现人均纯收入4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
设施农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目前,我区设施农业综合技术推广率达到40%,设施蔬菜、瓜果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极大促进了多种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普遍实现了一年二熟、三熟甚至多熟生产,有力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各地普遍反映,设施农业单位面积用水量比常规生产方式至少降低30%,部分地方甚至达到5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同时,自治区规划建设的伊犁州直和塔城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基地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向周边国家出口地产设施蔬菜16.61万吨(不包括边民互市贸易量),我区外向型农业“触角”已向外拓展。
设施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设施农业作为"三高一节"农业,高效益体现在产业发展与市场紧密接轨、设施结构比例配置合理、设施建设质量与配套装备以及技术应用到位上。目前,我区有的地方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未能体现区域特点,还有不少县市尚未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市场和产品定位、设施结构比例配置和相应生产方式、产品布局和主导品种以及相关配套体系建设未能很好地安排部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盲目性。”李春对当前我区设施农业的发展作出分析。
李春认为,盲目性表现在一是设施结构配置不合理。温室生产应侧重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我区设施农产品缺口最大、价格最高的时期,其他淡季时间应主要通过拱棚生产予以满足。当前我区温室面积大幅度增加,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300多万吨,但保障冬季市场供应的能力目前仅有40多万吨。
二是产业发展未能很好地突出区域特点。南疆具备发展设施农业冬生产的光热条件,但仍然低水平建设春秋生产型温室。北疆冬季光照差、连阴天多,冬生产风险大,应以发展拱棚和春秋生产型温室为主,建设冬生产型温室投入大,效益不明显。
三是对技术投入及工程质量关注不够。很多县市注重扩大规模,而忽视技术投入和配套装备投入,相当多温室由于保温覆盖材料不全,难以有效开展生产,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一些县、乡在建设日光温室过程中,存在重规模、赶进度、省投入、轻质量的错误倾向。导致很多日光节能温室只能进行春提早和秋延晚蔬菜生产,造成产品上市期与拱棚蔬菜重叠,设施农业的高效性不能充分显现。
此外,设施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其投入必须是系统性和全方位的,至少应包括建棚、技术研发推广与培训、冷藏储运、产品检验检测、配套机械与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多年来,各级财政有限的投入还主要集中在建棚上,特别是南疆大多数乡镇依靠集体积累和机动地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也基本告一段落,以后发展更多地依靠农民投入,压力十分大。以冬生产型温室为例,一次性投入大,单座标准温室根据区域和配套装备差异,平均在6万元—8万元,而我区农民投入能力平均在5000元—10000元,银行贷款不超过2万元,财政和补贴项目资金不超过1万元。这就造成很多地方由于资金不足,建成的温室只能开展春提早和秋延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