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畜牧养殖 » 正文

鸽子养殖技术:人工孵鸽实用关键新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4  浏览次数:81181
内容摘要:人工孵鸽国内还历时不久,随着我国规模养鸽业的迅猛发展,人工哺喂乳鸽技术的应用提高,使人工孵鸽也与日俱增。这是现代鸽业迈向有效增产增收的新技术。有人说:人工孵鸽与孵鸡相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鸽与鸡在品种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各自胚胎发育

 人工孵鸽国内还历时不久,随着我国规模养鸽业的迅猛发展,人工哺喂乳鸽技术的应用提高,使人工孵鸽也与日俱增。这是现代鸽业迈向有效增产增收的新技术。有人说:“人工孵鸽与孵鸡相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鸽与鸡在品种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各自胚胎发育也不尽相同,如何按其发育特性探索正确施温,争取最佳孵化效果,确为现代鸽业所关注。现就“人工孵鸽实用关键新技术”课题,以笔者积20年孵禽经历心得及连续6年累计孵化鸽蛋十几万枚的实践技术探讨,现将有关研究结果,坦诚介绍给业界同仁。


  一、施温依据

  鸽蛋个小壳薄感温灵敏、外壳光滑、蛋壳结构坚韧细密、透气性差、蒸发水份慢、酷似番鸭蛋。但从内在鸽蛋的蛋白多达74%,且胶质透明,这就决定了鸽蛋前期导热性较差。为了证实人工孵鸽的最佳温湿度的科学数据,首先采用多种种禽蛋与鸽蛋同箱、同温、同湿进行多次孵化试验,得知人工孵鸽的温度要比孵鸡高。为验证人工孵鸽的最佳施温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6年内特采用多种高低不同温度、相同湿度及相同温度不同湿度反复实验,现将2组共12批(每隔3天下孵一批)较有代表性的孵化记录报告如下(见下表):

  在实验中发现当采用37.8℃长期偏低孵鸽时,虽低温不会引起胚胎发育异常和死亡,但胚胎发育慢,蛋白吸收差,出壳时间长(19天以上),雏鸽腹大,肚脐外突特长,蛋壳污秽,健雏率低。试用39℃至39.2℃孵鸽,因温度超过了上限,长期过高,胚胎对耐高温能力差,不但全期死胚率高,出现提早啄壳血嘌、钉脐、雏鸽弱小、胶毛和蛋白剩余壳内,出雏率明显低下,实验结果是失败的。

  二、最佳施温
  根据实验数据,确定全期以恒温方式孵化最佳的施温范围,按区域气候热天冷天分别灵活施温38.3℃至38.8℃之间。该温度应以校准的代表性温度。特别提及的是:此恒温施温数据与家禽孵化(最适孵鸡)标准37.8℃要高出0.5℃至1.0℃,虽不能说是现在人工孵鸽最科学的,但具有绝对的可靠性,不但能使出雏率达到最高,且雏鸽外观漂亮健雏率高,无大肚钉脐,出雏后的蛋壳洁净,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三、注意控湿
   在采用不同湿度经多年实验摸索,得知人工孵鸽的适宜湿度比孵鸡要低10%左右。在孵化全期对湿度要控制在50%~55%之间比较合适。应注意湿度不能过高,特别是在大批鸽蛋出壳时,对未出壳胚胎切忌喷水,如像孵鸡鸭那样地喷水增湿达70%~80%,其结果出雏率反会很糟糕;原因是当箱内处在高温高湿严重缺氧情况下,大多雏鸽会胀闷在壳内。若在孵化全期湿度偏高在60%~65%以上,会妨碍鸽蛋内水份蒸发,影响胚胎正常的代谢发育。会使出壳时间更加不一,出壳雏鸽软弱,腹大水肿,蛋白粘身,有的不能啄壳而死,有时已嘌口很好结果还是闷死在壳内。上述情况在控制合理湿度和注意通风时就会改观。但亦应避免因箱体太空,风扇过大,湿度太干影响出雏,可见于胚胎气室过大,雏鸽毛短干瘦易与蛋壳粘连,毛色污染,成活低等。


  四、提高措施 

  1、破蛋修补:将未流清的破裂鸽蛋用乳胶、蛋清、胶布(医用卷型)、用涂封法或贴补后入孵。单此一项约可增产3%的雏鸽。

  2、无精死胚统计:将照出的无精死胚蛋作详实的记录建档,随时处理调整好鸽群,这对提高受精出雏率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箱外晾蛋:将已孵化12日龄以上的鸽蛋老胚胎,抽出蛋格在孵箱外晾蛋,对原箱内新入孵蛋照常孵化。此法可解决在恒温孵化中的难题,可大大提高出雏率和健雏率。


  五、结语
  
  1、人工孵鸽比亲鸽自然孵化出雏率已有很大的提高。但与其他家禽对比还相对较低,这除与品种遗传有关外,主要是长期自繁留种、近亲交配、年龄新老、饲养管理、饲料营养、保健砂、脏蛋污染、鸽蛋收集贮存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如养鸽者对上述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将对孵化出雏率会有很大提高。

  2、如采用变温孵鸽或另备出雏箱出壳,定会更适于胚胎对各阶段发育,限于孵鸽批量小条件限制,有待做变温孵化的进一步试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鸽子养殖技术:人工孵鸽实用关键新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414/227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