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村委会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器械瞄准下乡与社区 十二五市场有望翻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1  浏览次数:81389
内容摘要:聚焦十二五产业规划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令业界对医改有了新的期待。 与此同时,《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出台,加大了医疗器械下乡的力度。《安排》明确指出,今年要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

聚焦“十二五”产业规划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令业界对医改有了新的期待。

  与此同时,《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出台,加大了医疗器械下乡的力度。《安排》明确指出,今年要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再支持300所以上县级医院、1000所以上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3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医疗器械企业进一步深挖“下乡+社区”市场,以及在不断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态势下,医疗器械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3月中旬举办的第23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上,市场研究公司Frost &Sullivan预测,从现在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将翻一番左右,达到537亿美元。

  “我们预计,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还将保持相当高的增长。”昨日,中国医保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微博)智向上海证券报介绍,随着日本地震的影响,以及相关日本企业的停产,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医疗器械产品销量也将水涨船高。“特别是防护类、抗辐射的产品,出口增幅将明显加大。”此外,值得重视的是,在对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创新、自主研发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会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而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又能获得怎样的突破?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平台搭建以及基地建设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我国将大力调整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提振市场信心。

  医保扩容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势头格外惹人注目,市场规模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200亿元,增长率高达23%,在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扩容离不开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为1320.23亿元,到2010年,这一支出则增加到了44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1485.35亿元,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2954亿元,分别为2006年的10.76倍和2.50倍。

  为推进新医改实施,国家承诺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新增投入8500亿元(1230亿美元),以建立起一个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至2010年覆盖90%的中国人口,同时重点改进农村地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而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对此,中信证券分析师指出,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目前已成医药市场紧箍咒的药品降价正是政府向此方向努力的佐证。而要降低治疗费,治疗仪器、耗材国产化是必然趋势。

  据分析,我国医疗器械销售额近年来持续扩大,2000年销售收入145亿,到2009年已经超过800亿,近10年来复合增长率21%,并且不排除未来出现增长爆发的可能。

  行业研究员指出,人口老龄化、保健意识的提高、新医改及产业政策的扶持等因素为未来10-15年医疗器械需求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游行业科技进步和基础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将分为两个层面。”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向记者表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医疗器械两大发展方向:一方面是技术和产品研发,在新医改的稳步推行下,加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是目前的重点;另一方面是产业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目前亟待改变这方面 ‘散、乱、差’ 的局面,实现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也值得期待。据中国医保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智表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质优价廉,在制造工艺、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出口情况水涨船高,未来2-3年的发展前景也被业内人士相当看好。#p#分页标题#e#

  事实上,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

  “2011年如果我国医疗器械产品能保持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并有所扩大的话,全年出口有望实现15%的增长。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可望超过250亿美元。” 中国医保商会专业人员这样对记者分析。

  “下乡+社区”空间无限

  业内人士指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特别是中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在广大的农村和社区医院的市场上。表现出色。鱼跃医疗董秘陈坚表示,以该公司超声雾化器为例,去年,仅湖南一地,该公司的超声雾化器就售出了4万余台,令他吃惊不小。后来才了解到,当地出台的细化医改方案中,要求每个自然村的卫生所都必须配备一台超声雾化器产品。

  未来,二、三线的县城、乡镇的基层医疗机构将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重中之重。在万东医疗证券事务代表何先生看来,包括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随着这些地区的消费实力的增长,以后国家医改投入的不断增大,区县的增长空间将相当广阔。

  2010年,新华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3.42亿元,增长51.52%,净利润6462万元,增长46.76%,其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来自县级医院。东吴证券行业分析师表示,“国家提出重点支持2000个县级医院的建设和医院感控设备的投入、换代和升级,使得公司医院感控设备增长动力十足。新华医疗在县级医院占据的市场份额在70%以上。”

  事实上,早在5年前,GE电气等公司已经看到了中国更多机会在二、三线城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撰写了相关的报告。而2006年开始,飞利浦医疗器械“下乡运动”就全线铺开。

  在资深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外资要往“下”走有难度,毕竟,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和不发达地区医院的问诊水平较低,医务人员操控高端医疗设备的能力还不够,因此外资昂贵的高端设备并不对路。而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则更了解市场,销售终端也更易深入,开发的产品也适销,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这一层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外资企业正一步步被逼退。

  “乡村和社区基层医院的发展将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机遇。”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杨兴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全科诊断系统就能在基层医院找到用武之地。全科诊断系统是一种壁挂式医疗设备,它可以把听诊器、血压计、血氧仪、体温计、眼底镜、耳镜、喉镜等众多器材集成在一起,病患可以在社区或乡村就近得到治疗。

  除此之外,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更新、升级也提供了显著增长的市场需求。

  万东医疗的何先生向记者指出,区县医疗机构的升级换代和产品结构调整需求,以及农村社保的增长,都将使公司的业务量不断扩大。

  现在的问题是,由下乡和社区等市场的扩容而带来的中国医疗器械的高速增长,是否能够延续?

  在今年2月份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在前两年支持建设的基础上再支持300所以上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下同)、1000所以上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3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为中西部边远地区、山区配置流动巡回医疗服务车。

  业内人士指出,2011年,虽然新医改进入收官之年,城镇化建设也将趋缓,但国家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中国大概有8亿农民生活在农村。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我国广大农村还很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今后国家将会不断加大对广大农村以及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由于人口多、区域广和摊子大等,国家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长期增长的拉动引擎。(上海证券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医疗器械瞄准下乡与社区 十二五市场有望翻番”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411/202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参与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