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角帆蚌养殖水面的扩大,寄生虫病与细菌病并发症日趋严重。近年来,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地相继暴发肾形虫,一旦育珠蚌发病,时间长、死亡率高,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应当引起业内人士高度重视。
肾形虫是水体中原生动物的一种,虫体是肾形,故称之肾形虫。镜检能观察到肾形虫背腹扁平,周被纤毛,有胞口裂缝状,呈侧面运动,像扁平的“飞碟”一样在蚌体内转动。肾形虫寄生在三角帆蚌体内,吸取营养,进行繁殖,群居,能观察到卵胞。如果被感染的育珠蚌死亡,肾形虫会迁移到附近的育珠蚌体内,这样危害范围渐渐地蔓延。肾形虫寄生有极强的专一性,不会感染三角帆蚌以外的水产鱼类,也不适应在水体中生活。肾形虫冬季在塘底冬眠,当水温lO℃以上时开始危害育珠蚌,清明前后水温达到18℃~25℃,肾形虫繁殖能力加快.蚌体内虫体密度高、危害大,每到5~6月是育珠蚌死亡高峰期:7月份水温30℃以上,肾形虫繁殖能力减弱,育珠蚌死亡率明显降低。9月初,农历“白露”前后,是第二个高发期.适宜的水温有利于育珠蚌的生长,但是也为肾形虫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育珠蚌死亡率也随之升高。
肾形虫依靠寄生生活.吸取育珠蚌营养,一旦珠蚌遭受肾形虫的侵害,它会本能地吐出粘液.将其排出体外。但肾形虫活力强,能穿透粘液,很难从蚌体内消除。粘液是育珠蚌的营养物质,长时间的吐液,育珠蚌逐渐消瘦,免疫力下降,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等致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并发蚌病死亡。育珠蚌感染肾形虫,到并发细菌病死亡,有个病变过程,大约需要15~20天左右,水温低死亡时间将会延长。
肾形虫一般以近距离传染为主.发病初期.病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蚌喷水无力,排粪逐渐减少.两壳微开,用手触及病蚌的腹缘,只有轻微的闭壳反应.蘧着病情的加重,病蚌体重下降,消瘦,闭壳肌失去功能:解剖胃中无食,晶杆消失糜烂,呈橘黄色,肝脏发黄,不久即死亡,一般幼蚌发病不甚明显,如果中蚌带病,手术嫁接后,一星期便开始陆续死亡,即使当年存活下来的育珠蚌,存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陆续传染。因此,我们针对肾形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并发其它细菌感染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
无病先防,有病早冶。有条件的珠蚌塘,每年要进行一次清塘消毒,清除淤泥,改善养殖水环境。培育好幼蚌,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杜绝一切从疫区进购幼蚌。大面积养殖,插种前要进行试种,防止中蚌带病操作。
治疗:
对已患病的育珠蚌,区分不同程度及时处理。我们的治疗方案是:重点清除,及时隔离,对症下药。浙江省兰溪市赤溪街道养殖户郭连娣,2007年5月初,在 20亩池塘里,嫁接了一万五千多只手术蚌,其中有二千余只手术蚌是从外村购买来的,吊养在池塘中间的5根绳子上(每只网袋吊养二只手术蚌),7天后5根绳子上的手术蚌发现死蚌.15天后大批死亡,周边自家的手术蚌也遭受感染。
处理意见:
1.重点清除。从外村购买来的带病手术蚌彻底捞除,不留死角。
2.及时鬲离周边受感染的手术蚌,发现网袋内有一只死蚌或病蚌,整袋清除。坚持每天查蚌,发现一只病蚌处理一袋,不能心慈手软。
3.对症下药。肾形虫寄生在育珠蚌体内,一般的杀虫剂很难驱杀。我们选用以中草药为主的杀虫剂,能将杀虫、诱食和改良水贡融为一体。其次可用有机磷药物进行驱杀,使肾形虫先兴奋后痉挛,麻痹致死亡(有机磷药物溶干水后产生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与虫体内的胆碱脂酶结合,使虫体内乙酰胆碱蓄积)。由于治疗及时,15天以后,郭家病蚌得到了较好控制,至截稿日未发生死亡现象,育珠蚌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