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综合技术 » 正文

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关键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0  浏览次数:81194
内容摘要:一、池塘条件 小龙虾养殖塘口要求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土壤以粘土,壤土为好,达到水通、路通、电通的三通要求,面积一般为5一lO亩(苗种繁殖池塘25亩),池中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水深通常1一1.5米,池埂坡度1:3以上、池坡岸生植物茂盛,

  一、池塘条件
    小龙虾养殖塘口要求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土壤以粘土,壤土为好,达到水通、路通、电通的“三通”要求,面积一般为5一lO亩(苗种繁殖池塘2—5亩),池中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水深通常1一1.5米,池埂坡度1:3以上、池坡岸生植物茂盛,池中水草丰富,占水面1/3—1/2,要有漂浮性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堤岸上有高大树木,养殖池塘四周设置防逃设施。
    二、小杂鱼控制技术
    1、清塘消毒杀灭小杂鱼。2、用密网过滤进水,防止鱼苗苗卵进入。3、放养鳜鱼生物控制。4、有药物毒杀。
    三、苗种放养
    主养池塘苗种量控制在1.5万一2.O万尾/亩,混养池塘O.8万一1.0万尾/亩左右。
    1、秋季放养。按雌雄1.5—2:1的比例,放养量20一25kg。
    2、春季放养幼虾苗模式。每亩放规格2—4cm幼虾苗1.5万一3万尾,或规格50—100尾/kg幼虾50一75kg/亩。  3、养殖池与苗种池面积10:1。
    四、苗种放养注意事项
    1、放养前试水。在池中设置网箱,放10只幼虾,23小时正常可以放苗。
    2、种虾的放养。经运输的种虾,放养时先在池中浸泡后,倒在池边。
    3、幼虾的放养。经运输的幼虾在池水中浸泡2—3次后放养。
    4、放养的要点。种苗放养要全池放,不要集中某一点放养。
    五、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1、早期在春季进水后要施基肥,有机肥用量每亩150-300kg,透明度30cm左右。
    2、中后期为了提高虾规格,要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可在40cm以上。
    3、定期泼洒生石灰,施用微生物制剂。
    (1)掌握“春浅、夏满”的原则。(2)掌握“发肥、后瘦”的原则。(3)调节pH值,促进
克氏原螯虾蜕壳生长。
  六、饲料投喂
  稚虾、幼虾阶段,以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食,体长1.5—3cm的幼虾期,投喂碎细饵料
(如鱼肉糜等动物性饵料,制成小颗粒);5—8cm的中虾阶段要把饵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如野杂鱼、螺蛳、河蚌肉、虹蝴及畜禽内脏等切成蚕豆粒大小)再喂;成虾阶段则兼食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投喂的饵料可稍粗些。总的原则是:幼虾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中期应逐渐转向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并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投喂以下午为主,约占全天投喂量70%:采取定质、定量、定时投喂方法。投饵地点一般选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也可在虾池四周设饵料台,以便观察虾吃食情况。
    七、日常管理
    一是定期检查饲料消耗、虾的活动、防逃设施等情况。二是虾池水质前期以肥水为主,透明度为25cm左右;中后期尽可能做到勤换水和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一40cm。每15—20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l/3。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次每亩用生石灰8一lOkg。但必须保持水位稳定,不能忽高忽低,以免影响亲虾产卵。虾池中始终保持有较多水生植物。
大批虾蜕壳时严禁干扰,蜕壳后立即增喂优质适口饲料,防止相互残杀,促进生长。
    八、捕捞
    捕捞主要采用地笼网捕捉,可常年捕捞,捕大留小,如果每次的捕获量非常少时,
可停止捕捞。
(雪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关键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410/187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