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馆陶县西苏堡村村民李志方早早来到村里的养殖小区,径直走进自家的鸭棚查看鸭子的生长情况。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再过半个多月,这5000只肉鸭就能出栏了,我一年靠养肉鸭就能挣4万多元。”
然而,一年多前,李志方一家还是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户。在邯郸市扶贫办的帮扶下,他建起了鸭棚,靠养鸭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以来,像李志方一样,邯郸有3万贫困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依托主导产业制定扶贫战略
为加快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步伐,邯郸市将产业扶贫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实施连片开发,加快种植养殖片区建设。他们在制定扶贫发展规划时,发挥片区区域特色和优势,以提高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东部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家畜家禽养殖,西部山区以核桃、中草药间种为重点,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扶贫连片开发项目。
产业扶贫必须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农户的参与热情。邯郸通过组织贫困群众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引导群众发展既符合产业片区规划,又符合群众意愿的扶贫项目,确保了产业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培育示范户,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龙头起舞带动农户致富
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只有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龙头带动、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才能加快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去年以来,邯郸市通过开发招商、资金联合等方式引进龙头企业,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产业基地。同时,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小区,建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使农户与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
大名县引进北京保吉安集团肉鸡养殖项目,公司实行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供药、统一服务、统一回收屠宰等“五统一”管理模式,带动6000余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户均增收达5万元;广平县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果蔬温室大棚,建成了占地5760亩的三大果蔬大棚产业片区,相关农民户均增收4万余元。据了解,到目前,邯郸市已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79家,带动了3万多贫困户。
资金捆绑使用破解投入难题
针对产业扶贫固定设施投入大的问题,邯郸市按照“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建立了涉农专项资金捆绑使用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其中,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向示范户和片区建设项目倾斜,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着重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馆陶县在发展蛋鸡产业带的过程中,由扶贫部门建鸡舍、畜牧部门购置设备、水利部门帮助打井引水、电力部门负责供电、农户自筹资金购鸡苗饲料,这一方式有效解决了项目投资大、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为撬动社会资金,邯郸还建立完善了扶贫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互助资金的作用。大名县西屯村发放互助资金27.8万元,带动全村发展金针菇大棚温室36个、粮食种植大户6个、农产品加工户7个,户均增收5000元。
据统计,去年,邯郸市在产业扶贫方面共投入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47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000万元,捆绑使用各类资金1.85亿元,发展高效蔬菜大棚5600亩、中药材种植1220亩,建成产业扶贫片区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