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惠农政策 » 正文

国家信息中心:将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29  浏览次数:82572
内容摘要:高粮价与高油价正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敌人。全球流动性泛滥、席卷全球的极端天气以及近期中东局势动荡,使全球各类基础商品价格在流动性、供给失衡以及突发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加速上涨。全球似乎在高粮价的推动下失去了稳定的方向,高粮价将是全球经济不能

高粮价与高油价正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敌人”。全球流动性泛滥、席卷全球的极端天气以及近期中东局势动荡,使全球各类基础商品价格在流动性、供给失衡以及突发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加速上涨。全球似乎在高粮价的推动下失去了稳定的方向,高粮价将是全球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全球经济正经历三十年来最广泛、最猛烈的大宗商品上涨行情。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破纪录,2010年玉米价格暴涨了52%,小麦上涨了49%,黄豆上涨了28%。今年以来,全球粮价开始加速上行,1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231,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已连续7个月上升,为粮农组织1990年开始统计全球食品价格以来的最高。除肉类价格保持稳定外,其他食品价格1月均大幅上扬。全球谷物与软商品期货价格再创新高,粮价如此飙升其背后的金融属性和能源属性更加突出。 

  本世纪初,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粮食“金融化”趋势。粮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粮食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特别是在全球量化宽松时代,粮食等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价基本不是由供求所决定而是由资本和货币所决定。特别是全球极度泛滥的货币给粮价泡沫提供了温床。以M2口径衡量,2000年,发达国家M2为4.5万亿美元,2008年升至9万亿美元,而今发达国家M2已升至10万亿美元。全球流动性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金融资本正成为粮价飙升的重要推手。 

  农产品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能源属性。这主要是近年来原油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加大。例如,美国近年来积极制定利用玉米等粮食开发生物质能源的规划,乙醇生产行业对玉米的消耗大约占美国玉米产量的36%。受此影响,美国玉米库存量及出口量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玉米库存用量已跌至15年来新低,库存销售比降至前期的一半。美国玉米出口量为5000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55.6%,粮食的能源消费需求的扩张对全球谷物市场供需恶化的形式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前,利比亚局势动荡导致国际油价加速上行。对新兴市场而言,油价飙升可能快速推升食品价格。在新兴市场CPI构成中,30%-50%与能源和食品价格相关。从油价飙升到食品价格快速上扬,主要有两个传导机制:一是食品生产依赖于诸多能源密集型的投入,两者价格传导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二是石油价格上升可能导致以玉米制造生物乙醇与生物燃料的需求上涨,从而减少粮食与饲料的供应,普遍推升农产品价格。因此,未来高油价导致高粮价的效应还将进一步显现。国内成品油跟涨会导致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肯定会带动CPI的攀升。 

  全球粮食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如何增强国际粮食定价权?中国需要怎样的粮食安全战略?从外部情况看,在国际资本掌控全球市场的格局下,我国的粮食产业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粮食生产极易受制于天灾和人为的掌控,产业命脉甚至被外资所控制。 

  中国应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粮食产业作为粮食工业去发展,在粮食产、供、销重要领域和环节完善产业链,着手培育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粮食龙头企业,完成全局性的关键布点和掌控能力,让政府在粮食危机最关键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为此,中国应该建立有关粮食金融政策、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粮食投资和粮食储备银行,推进粮食贸易融资、大力发展自己的粮食期货/期权市场,加强国际粮食产业的发展与协作等,真正增强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金融定价权和话语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国家信息中心:将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329/120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