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在国新办“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学生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已达成各界共识。据杜玉波介绍,近三年,中央财政下拨62亿元专项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问题,目前,近80%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
但随着城镇化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就学问题逐渐凸显。2011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态称,“随迁子女如何参加高考很快将出方案,目前正在加强调研”,这让不少家长看到一线曙光。不过据财新记者了解,各地的有关试点几乎都没有迈出实质性脚步,还需要等待教育部的总体方案,何时实现目前暂无时间表。
教育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告诉财新记者,教育部表态要解决问题,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杜玉波在会上表示,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省市积极研究相关支持政策;但为了争取更多的入学机会,到另一个省份参加考试的“高考移民”,教育部是不赞成的。
他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在输入地的升学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涉及中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涉及到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情况十分复杂,需要通盘考虑,权衡利弊。
韩民分析,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而这种差距的产生缘于以地方为主的教育办学、管理和投入体制。
他指出,公办的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属于地方公共产品,即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其服务对象自然是以当地纳税人群体为主。向外来农民工子女开放本地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意味着本地高等教育公共资源被外来人口分享,这可能会造成与本地纳税人的利益冲突。
在他看来,要缓解这一利益冲突,使向农民工子女开放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可持续,首先要改革现行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和投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