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鱼米之乡今犹在 江苏探析农业现代化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25  浏览次数:81018
内容摘要:新华报业网讯 说起江苏,外界知道它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

新华报业网讯 说起江苏,外界知道它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其实,江苏同样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大省、农业大省:

  2010年,江苏粮食产量647亿斤,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2500亿元,上升到全国第三位;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农民“三大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居全国首位;农民人均收入8980元,居全国前列;其它诸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科技等,均居全国先进水平。

  “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

  没有农业,就没有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兔年伊始,出席江苏省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寄望“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同时,亦大声疾呼给力“三农”。

  从去年实施“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到今年拟定“现代农业重点突破年”,江苏全省上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举措,赋予农业现代化全新动力与使命。

  种子若要获得价值,只有植入泥土;农业若要可持续发展,只有扎牢基础。用先进装备武装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改变传统农业“望天收”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自春节起,常熟市董浜镇农民王志丰一连10天没有下过地,轻松惬意极了。但他知道,他家的10亩钢架温室大棚菜苗,一切正常,长势良好。

  大棚从以色列引进自动控制技术,装有多种传感器,信息以无线方式上传,每15分钟自动更新,王志丰可以随时随地用3G手机上网,遥控滴灌、施肥、风机等各类开关。遇上阴天,实时数据如显示光照不足,他只需食指一点,便可打开大棚里的补光灯。

  而像这样的农户,在苏南数以千计,他们正大步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确农业”。“先进装备,是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董浜镇党委书记陈绍东说,“有了这些装备,季节、时空界限全打破了,产出效益高出传统农业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据陈绍东介绍,2010年6月,他们引进以色列节水灌溉技术,迄今已覆盖2万亩蔬菜地,明年底将覆盖全镇。

  远不止一个董浜镇。吴江市是江苏省精确农业科技落户示范市,早在2004年就与南京农业大学开展示范合作,在采集了数千个土壤、气候等信息基础上开发出一套水稻种植软件,把农业管理定量化、数字化,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杀虫和精确估产。

  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苏北地区,设施农业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及苏南,但全省日光温室的97%集中在苏北五市,且多数县市的设施农业区颇具规模:保温控墒有日光温室、大棚,防病控虫有避雨设施、套袋技术、防虫网,节水利用有喷滴灌设备……农业生产可控性逐步提高,苏北农业装备后发赶超势头强劲。

  先进农业装备,自然需要投入。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介绍说,江苏省“三农支出”迄今已实现七连增, “十一五”期间,仅省以上财政就累计安排了农业生产资金944亿元,年均增幅39%,高于同期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各方面数千亿元的“三农”投入。

  受益于政府财政的持续扶持,到2010年底,江苏设施农业面积达6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697万亩,占耕地面积逾37%;建成旱涝保收农田4844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

  魔术的神奇,只是人为制造的幻觉;科技的神奇,则是人类智慧创造的结晶。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才能大幅提高粮食单产,改变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实现增长的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

  走进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蝴蝶兰、凤梨、红掌等各种美丽、珍贵植物花卉争奇斗艳,绿色瓜菜种在一根根营养管道上,灌溉时间和灌溉水量精准控制。在这里,科技如同“点金术”, 改写了“四季歌”。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表示,新兴农业产业生逢其时,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农业的自我超越,更让人们看到了未来集约型农业的希望。

  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依靠土地因素实现农业增长,显然不现实。同时,随着累计多达1771万的农村青壮年持续转移进城,迄今江苏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了六成多,且预计未来每年仍有30万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劳动力因素实现农业增长,也不现实。

  传统模式式微,农业增长靠什么?江苏省委、省政府将眼光投向了科技。其核心是加大“三大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

  江苏省政府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致力“三新工程”:培育推广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研发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开发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江苏先后建设了24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到2010年,江苏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p#分页标题#e#

  科技的注入给江苏农业带来了两大显著变化: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

  为提高粮食单产,江苏以“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持续开展“高产增效”创建行动。截至2010年,江苏建设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450个,全省粮食单产达408.3公斤,连续5年保持在 400公斤以上。

  高产的背后,凝聚着数以万计的农技推广专家的心血汗水。正是通过他们,精确定量栽培、机械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新技术得以广泛普及。截至2010年,江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应用面积达到1759万亩,机插秧面积达1300多万亩,重大病虫防治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老大难问题,江苏省政府明确扶持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等“五有”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省财政还从2008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上千万元对全体基层农技人员开展“菜单式”培训。

  大厦,不能建在沙滩上;农民,不能世代束缚在土地上。用创新理念经营农业,才能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家三五亩、散落七八处”。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是阻碍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一道“天堑”。

  2005年,听说县里鼓励土地流转,在外做生意多年的王家卫又返回故乡,在江苏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承包经营了1000亩土地,种植反季节果蔬。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二次飞跃”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探索创新并非一帆风顺。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不少承包农户普遍产生惜地心理。2008年,江苏省果断出台政策,省财政设立2000万元“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土地流转项目,江苏省财政按每亩100元的标准对流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次性奖励,至今补贴资金额度已达7000万元。

  规模经营是总方向,而形式则百花齐放。目前,江苏合作经营型最为流行,这得益于农村“三大合作”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据江苏省农委统计,到2010年年底,江苏农民合作组织总数达到3.8万个,入社成员62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发展到30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表示,“农民合作组织不断壮大,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做不了也做不好的问题。”

  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力推动了“万顷良田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目前,全省500亩以上的连片设施园艺基地超过5000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73个,各类农业园区1820个,经营面积达460万亩。

  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项目办法发展农业,以绩效考核推进农业,以城乡一体整体规划农业,是苏州的不同凡响之处。2010年,苏州市政府正式发文,明确“永久保留”100万亩优质水稻、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生态林地和100万亩特色水产。同时,按照“空间集结、用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规划理念,以及“产业集群、资金集聚、技术集成”的开发思路,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置。

  临湖镇湖桥村现有1178户、4475人。村党委书记徐顺兴说,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依靠土地租赁和集体资产发包,使集体拥有了一笔稳定可观的土地财富,农民拥有了长期收益。到2010年底,村里“三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总资产从 5年前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4亿元,农民户均股红分配达6000元。

  这是江苏农村改革的最新“升级版”。湖桥村民说得好:不抛弃传统,不放弃学习,不停止创新,就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主宰自己的命运。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将全省25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5万个左右农村居民点,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而今,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又郑重表示,将全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大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江苏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省农委明确提出农业功能应该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新的功能定位预示了江苏的美好未来: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达2500个,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24个,省级观光农业园40个,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游去年接待游客5500多万人次……一幅现代科技与传统田园交相映衬的农业现代化长卷,正变得清晰而生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鱼米之乡今犹在 江苏探析农业现代化之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325/113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