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摄
自去年11月以来,居高不下的菜价无时不搅动着市民敏感的神经。面对菜篮子价格一轮接着一轮的上涨攻势,社会各界将目光聚焦到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上,“农超对接”一时间成为普遍看好的平抑菜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被提及、被关注。市商务局3月21日公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的12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为2.76元/斤,除大白菜、黄瓜、番瓜、茄子、土豆平均零售价格与上周相比持平外,莲花菜、青椒、蒜薹、菜花、西红柿等较上周分别上涨10%、16.67%、9.09%、8%、7.4%。来自大青山蔬菜批发市场的对比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蔬菜的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上涨了5%-8%。菜价,仍然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农户:
“谁不希望收入更好些?”
七里河区西津坪是我市新建设的千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虽然连日的降雪让道路变得有些湿滑,但一辆接着一辆的运输车依然热情不减地开进七里河区西津坪千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到地头收购村民刚刚摘下来的一筐筐黄瓜。这是记者3月20日走进西果园镇西津坪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看到的场景。一座座大棚的出口处,前来收购的菜商们一边往车里装箱搬运蔬菜,一边和农户讨价还价。大棚里,三五成群的农妇正忙着摘黄瓜。“我们的黄瓜没有用过农药,刚摘下来的很新鲜,地头价1.3元一斤。”兰州西津坪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副会长周登红告诉记者。眼下正值黄瓜上市时节,西津坪农业示范区里每天至少有1万多斤黄瓜进入流通市场。
西津坪村以前大多是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2009年,七里河区采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了250座标准化四代下沉窝式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西津坪村支书赵志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茬黄瓜下来,每个大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前种玉米或小麦,一亩地的年收入就是2000元左右。”
产业结构转型的确让农户收入提高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地头价为1.3元的黄瓜,一进入城区的市场,零售价格就卖到每斤3块钱左右,若进了超市的柜台,价格肯定还要高。可是,受制于交通运输和劳动力少,许多农户的黄瓜都被菜商在地头收走。西津坪作为我市近郊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虽然建立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但从去年至今,尚没有一家大型商超与之对接。西津坪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我们合作社正在与一家大型超市进行洽谈,能不能达成对接还不敢肯定。”
“在地里,我的黄瓜每斤卖1.3元,但如果到市里,至少要卖2.8元。”一位刚卖了两筐黄瓜的农户悻悻地说,“从山上到山下,几十里的路程,黄瓜的价格涨了一倍多,这一段路的辛苦,要比我们几个月的辛苦值价啊!”采访中,农户李大强说,“如果棚里的黄瓜真能进超市,卖个好价钱,我们的收购价格也就会高一些,这样下来,一个大棚的收入要远远超过2万元。”
如果与超市形成对接,黄瓜的收购价格就算涨两毛钱,每天收购走1万多斤黄瓜,每天就能多赚2000元,按照基地黄瓜的生长周期1个月下来,一茬菜就能多赚6万元。“天天在棚里辛苦,谁不希望收入更好些?”正在摘黄瓜的村民李玉菜说。
菜商:成本高了不加价咋行?
在七里河王家堡菜市场,记者和缪姓菜商聊了聊。“平时开三马车到田间地头收菜,土豆价一般是0.8元到0.9元每斤。然后运到城里,不卖个一块三四的就不算倒菜。”他说,不这样卖出,运费成本就出不来。“农民田里有菜,就想着要尽快出手,不管你二道贩子,还是合作社,只要价格相对合理就会卖。”
缪师傅还说,眼下蔬菜价格一天比一天高,再加上又是蔬菜供应淡季,菜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因此,像他这样的小菜商和摊贩只能到蔬菜配送公司或批发市场,花高价把菜采购回来,然后再到市场上加价进行零售。“不管蔬菜流通的各个环节怎么倒腾,最终,所有的加价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缪师傅说。
而在五泉山菜市场,摊主李师傅说,“我的蔬菜都是从批发市场批发来的,这阵子蔬菜的批发价格本来就很高,可等菜卖完时,总有一部分菜要烂掉,这些损耗只能加到菜价里。柜台每个月还要交租金,租金也只有从菜上出,菜价肯定要比批发价贵。”来自青城的李师傅两口子就靠卖菜过日子,还供着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菜卖便宜了,我一家人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好多时候,加价也是没办法的事。”他说。
市民:
期盼便宜实惠的“菜篮子”
“今天的陇椒每斤12元,你看,这7根辣子花了6.6元钱,平均一根辣椒近一块钱,豆角8块钱一斤,这点豆角花了7块多,这菜真是贵得吃不起了!”20日上午,市民李女士在南河滩社区菜市场买菜,发现菜价又悄悄地上涨了。以前她是天天到市场上买新鲜菜,但现在一次就买两三天的菜。“指不定菜价又涨价了,得准备几天的,涨了算我走运,降了算我倒霉呗。”#p#分页标题#e#
在科学院小区居住的薛女士说,这几天社区菜市场蔬菜价格还是特别贵,“今天芹菜卖5块钱,莲藕5块钱,平菇7块钱,拿了三十多块钱,没买几样菜就没了。”
当日上午,家住广场北口的艾女士来到榆中街早市,她购买了一根茄子,两根黄瓜,1斤生菜,十多块钱就没了。她计算说,和以前相比,家里现在每月仅买菜就多支出三百到四百元。“这菜是真吃不起了,感觉没买来什么菜,但钱就没了。”杨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三个番瓜就花了6块多钱,我们这点工资咋过日子啊?真像时下说的,菜价跟头发一样,工资跟眉毛一样,眉毛永远长不过头发,消费成本真是高得离谱。”
在张掖路肉菜市场,记者遇见买菜的市民梁云霞,她的菜兜里只有两个西红柿、几个洋芋和一把茼蒿。“西红柿一斤3元,洋芋一斤1.2元,茼蒿一斤1.3元。菜比肉贵啊,都吃不起了。”而在国芳综合超市,记者看到上述三种菜价分别为3.9元、1.5元和1.8元每斤。比较起来,超市的菜比市场上的更贵。
采访中,所有的受访者都为高菜价唏嘘不已,都表达了企盼政府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平抑菜价的强烈愿望。有着职业敏感的李女士说,“今年全国两会上,不是说要大力倡导‘农超对接’吗?我省自去年起就推进农超对接了,但老百姓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一措施带来的实惠,真希望能早日实现农超对接,减少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切切实实为老百姓的菜篮子减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