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置身龙潭湖、白云观、地坛、厂甸等京城庙会,触景生情,童年时代逛小西天庙会的一些有趣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记忆中。
小西天,位于山西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明末清初兴建、晋西南远近闻名的禅宗古刹。每逢农历正月初八,富有浓郁地方民俗色彩的小西天庙会便在此举行。场面隆重、壮观、热闹非凡。
隰县隶属晋南,北与晋中接壤,西与陕西比邻,处于黄河中游。庙会期间,寺院装饰一新,对外开放,举行娱乐、贸易、佛事庆典等丰富的民间活动。按照惯例,山脚搭台请戏班子唱戏,举行牲**易大会;寺内则表演踩高跷、扭秧歌、威风锣鼓等节目,让人们祈福休闲,感受节日的欢乐。
庙会唱戏,虽在露天,亦很受乡民欢迎。40年前,乡下文化生活贫乏,看戏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戏场往往选在山脚空旷平地,立杆铺板搭棚,舞台高出地面三尺有余。幕檐、幕条、天幕、软景、硬景、道具等等,构成了演员唱、念、做、打,施展绝活佳技的表演空间。
周围数十里地的村民,大凡闻讯,必提早相约,至期携凳而来。兴致高的戏迷,不惜抢先入场,择地坐候;晚到者,只好站在外围,或远远地立于高凳、山坡上,凭高远眺。孩子们看戏不甘示弱,为躲避大人堵挡视线,要么从人缝中里挤进去,要么干脆上树骑墙,自找乐趣。散戏回家的路上,饶有兴致的城北州民免不昨哼了句喜爱的中路梆子,心仪南路梆子的城南村民往往信口来几句蒲剧乱弹。马路上行走,你会看到手舞鞭杆的赶马车汉子,旁若无人扩喉引吭,“嗨、嗨、嗨……”,来几句晋剧名角程玉英的腔。连我这小孩子,由于逛庙会,也迷上了晋剧、蒲剧、豫剧、曲剧、眉户、碗碗腔等剧种,不管多晚,戏不终场不回家,害的父母亲到处寻找。到了中学时期,受父亲的影响,竟然也能操琴拉几段晋剧《打金枝》、眉户戏《梁秋燕》选段,受到剧团琴师的夸奖。
庙会最热闹、最吸引人的活动是扭秧歌、闹红火。一大早,来自周围各县、各乡看热闹的村民花红五绿,三五成群,纷纷云集县城和小西天寺院。摆满鞭炮、风车、薄薄的琉璃咯蹦、核桃、陀螺、琉璃弹、泥捏的小动物、剪纸、手绣等孩子们喜欢的年货及年糕、核桃、枣、花生、柿饼、金梨、瓜子等食品小摊,布满了县城去小西天的沿路两侧。
提起物产,隰县有首民谣:“西留庄的糁粉拓拓,五里后的杏皮壳壳,窑上的笤帚刷刷,宠村的蜂蜜钵钵。”每逢庙会,城郊东西南北四个村的特产都摆在了市摊上。其中:西留庄的糁粉拓拓以当地上好的荞麦为原料,经过脱皮,磨糁、浸湿、装纱带揉搓成糊,再过箩渣,将奶状的淀粉浆配料煮熟,盛碗晾凉,即成碗状的拓拓。食用时,佐以油、盐、酱、醋、辣椒、蒜泥、芥末、香菜。山西作家王哲士曾撰文形象地描绘其饮食效果:“一口糁粉下咽,七窍生烟,泪涕成行;一碗糁粉下肚,五内俱爽,燥热顿失,不愧是清火败毒、醒洒解腻的佳品。”难怪挑担叫卖者,不论走到哪里,生意都那么红火,成了隰县的一大景致。
上午八点左右,民间文艺活动开始。鼓乐喧天,万民欢腾。城郊各乡,村高手们组成的高跷队、秧歌队、锣鼓队、舞狮队、武术队,汇聚在县城中心鼓楼下,浩浩荡荡地边表演,边向小西天行进,街道两侧及小西天寺院,人流涌动,水泄不通。他们表演的晋西北道情、陕西秧歌、威风锣鼓、划旱船、舞狮、推车、二鬼摔跤、踩高跷、“张公背张婆”、“刘海戏金蝉”和小演唱等节目,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为节日平添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城北千家庄是县里推为第一的高跷村。每户无分男女,自幼习练,传承悠久。自今为止,已有上百年历史。小的时候,距庙会尚差时日,我们一群玩兴极浓的小朋友,沿着紫川河,步行十余里,专程到村里去看排练。他们的高跷,一般高三尺,或化古装,或着时装,或男扮女装;或扮《白蛇传》、《三打祝家庄》一出戏,生、旦、净、末、丑,应有尽有;或饰工、农、兵、学,商,展现新中国建设的新气象。演唱的流行歌曲有:拜年歌、卖扁食、十二月歌、绣花灯……等。小演唱有:大钉缸、小放牛、打花鼓、道情等。他们的表演花样有单人、双人、扭8字、跳高凳、跳方桌、劈叉等十多种,每年屡有创新,难度越来越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群体表演“叠罗汉”,男女分组配,每组十多人。在激烈、动人心弦的锣鼓声和领队者哨声的指挥下,人们踩着扁担,叠高三层,把表演推向了高潮。这种表演如同杂技那么惊险、热烈、有趣、好看,如磁石般强烈地吸引着每个观看的人。
#p#分页标题#e#
街头高跷表演分两列交叉行进,每列首位口噙响哨,带领本队演变队形。身跨叮当作响的串铃、手舞金箍棒的孙猴王,手搭凉蓬,前后蹿跃,显示出纯熟的跷技。男扮女装、臂挎条篮的农家老妇扭着腰肢,与手拿烟袋的老伴相对戏逗令人忍俊不禁。跷技高超者,从州城至小西天,经过一里多地不停歇的表演后,居然还能一鼓作气,从陡峭的石阶小道直登山顶的寺院,令人惊叹不止。
街头高跷表演分两列交叉行进,每列首位口噙响哨,带领本队演变队形。身跨叮当作响的串铃、手舞金箍棒的孙猴王,手搭凉蓬,前后蹿跃,显示出纯熟的跷技。男扮女装、臂挎条篮的农家老妇扭着腰肢,与手拿烟袋的老伴相对戏逗令人忍俊不禁。跷技高超者,从州城至小西天,经过一里多地不停歇的表演后,居然还能一鼓作气,从陡峭的石阶小道直登山顶的寺院,令人惊叹不止。
下午,庄重的佛事活动在寺院举行。佛教弟子、信徒身披袈裟佛衣,列队合手,在笙、管、铃、钹等佛乐吹打声中,十分虔诚地随住持逐殿烧香、上供、诵经、顶礼膜拜,呈现一派祥和、肃穆、庄严的气氛。不肯散去的游人从下院到上院,从东边高载观世音佛殿的凤头到坐落在西边的凤尾、荟萃上千悬塑珍品的大雄宝殿……,细细体味着这座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沧桑而幸存的古建风韵,让古代文明再次陶冶自己的心灵。
到了夜晚,小西天寺院附近的西坡底、瓦窑坡、古城等村民在举行秧歌和放火的同时,还摆设传统的“转九曲”活动。据说,“九曲黄河阵”始于春秋战国。其阵图,曲曲折折,易进难出。夜晚点燃分置各转口的灯,敲动锣鼓,男女老幼穿着新衣,由入口转至出口,就叫转了九曲。老辈人说,转九曲可得到神的保佑,不生疾病,这当然是迷信说法。不过,转九曲可以启迪智慧、健身强体,满足人们良好的愿望,不失为一种好的娱乐锻炼方式。
近年来,京城乃至各地的庙会发展很快,逛庙会已成为百姓新春佳节一项必不可少的休闲内容。不同地区的庙会固然特色不同,但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反映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社会文明的程度。看看如今的庙会,想想过去,社会实在是变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