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稳步发展,消费刚性增长,供略大于需,价格逐步提高,产业总体呈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优质麦供应不足、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从未来发展看,消费仍将呈刚性增长,生产潜力主要在提高单产,还将继续进口部分优质麦以满足高端需求。
一、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认识
(一)近年来我国小麦产业基本特点
生产稳步发展,消费平稳增长,种植收益有所提高,市场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进口增长加快。
(二)对今后小麦产业发展的认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小麦仍将保持供略大于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特点;小麦增产潜力主要靠单产提高;仍需进口优质麦调剂品种余缺;外资进入将加剧小麦行业竞争。
二、现有调控政策及效果评价
(一)生产和收入补贴政策。从2003年开始,对小麦实施良种补贴,后来又享受到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
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促进了小麦单产持续提高。
(二)价格支持政策。从2006年起,在河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6个主产省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稳定我国小麦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国家托市麦收购及竞价销售政策。自2006年起,我国已经连续5年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这一政策有效地减缓了近两年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冲击,但目前我国最低收购价收购及竞价销售政策还存在诸如收购主体与国家政策目标不一致、政府对收储和拍卖等环节监管不力等问题,需不断完善。
(四)贸易政策。进口政策方面,我国从1996年起对小麦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出口政策方面,2007年1月起,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了小麦、稻谷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2008年1月1日起,对上述粮食品种和制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或下调粮食等产品的出口关税。2009年7月1日起,取消部分粮食产品等出口暂定关税。
贸易调控政策使国内小麦市场相对独立,减弱了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的影响,对保护国内小麦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小麦产业调控政策建议
完善现有补贴政策,实现补贴与规模经营挂钩,与优良品种推广挂钩,与商品粮挂钩。改进现有良种补贴的做法,并尽快将种子包衣纳入其中。建立健全对小麦主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适度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奖励资金。
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小麦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对部分优质小麦品种实行单种单收,充分体现出小麦品种和结构差异;取消红白麦最低收购价价差。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应集成推广优质高产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加快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粮田,打好粮食增产的基础。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调剂国内余缺,满足食品和加工业需求。
应对外资粮商的激烈竞争。对外应加快完善我国粮食立法工作,规范外资企业的经营行为,健全外商投资及并购审查机制。对内应加强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国内粮食龙头企业。一是在主产区,支持大型粮食企业对储藏和加工设备的建设和更新改造,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二是打造国内粮食行业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引导国有企业加大向粮食销售网络、物流设施等领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