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断续续艰难维系一年多之后,昨日,武汉马应龙药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生产了30年的三七片被迫停产了。
三七片是一款大众常用药,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其原材料三七是我国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国家公布的102种中成药基本用药目录中,有10余种药需要用到三七,如复方丹参片、血栓通等。
但自2009年来,三七却演绎了一场暴涨神话。在云南干旱、人为炒作的双重因素之下,三七价格从每千克40多元一路上涨到400多元。另一方面,国家以三七为原料的十余种中成药给出了零售指导价,企业不得超价销售。
矛盾之下,一些企业选择退场。马应龙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三七片占企业总体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但每生产一盒至少亏5元钱,不得不放弃生产30年的老产品。曾把三七片作为主营产品之一的武汉海纳药业,也不得不舍弃了这个当家“花旦”。
武汉某大型药物流通企业人士透露,三七片的市场供应量已经下降了七成左右,而含三七的中成药价格普遍上涨一倍左右。比如说中联产的24片装三七片原来批发价是3元,现在超过7元。
陈奶奶由于有心绞痛的毛病,服用三七片已经十几年了,但最近她发现,二三元的便宜药找不着了。她告诉记者:“原来一瓶三七片也就2块多钱,今年涨到了10块多。”
记者走访了几家药店后也发现,如今5元以下的中成药几乎难觅。根据鄂价工农[2009]280号文件,24片装三七片最高零售价为4元。但在智仁大药房,24片装三七片售价为8元;在心连心大药房,售货员大力推荐一款25.5元的升级版三七片,而同规格的普通三七片最高零售价仅为7.7元。据了解,今年以来三七价格已经出现回落,但药价却只升不降。
药厂换包装“升级”提价 市民难觅5元内中成药
今年开年以后,不少中药原材料价格开始回落,但是中成药的价格却还在上涨。不少市民担心,低价中成药会不会就此绝迹?
在霍爷爷记忆中,中药曾经就是“几元药”,但是现在却成了“十几元药”。他告诉记者:“以前有点小病小痛,就自己买点中药吃。云南白药、板蓝根、三七片都是几块钱就能买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便到一家药店,看见的中成药动不动就是10元、20元。”
在心连心大药房,记者看到,中成药专柜50余种药中,只有3种价格在5元以下。云南白药粉、板蓝根等常用药,售价都超过10元;在中联大药房,店员告诉记者,6元一盒的复方丹参片断货,推荐购买22元的复方丹参滴丸;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换剂型、换包装是药企的惯用伎俩。许多所谓的“升级版”药物其实在成分、功效上,都与原始药物差不多。但只要改变了通用药名,就能免于国家的限价规定。
事实上,今年以来部分中草药价格已经出现回落,如三七片每千克价格由去年最高600元跌至300元。但中成药价格还在上扬。中联大药房黄经理介绍,今年1月-3月,三七片的进价已经上涨了18%,复方丹参片上涨了12%,板蓝根颗粒上涨6%,六味地黄丸上涨5%。
霍爷爷感到很担心:“药价涨上去了是不是就下不来了?企业尝到了高利润的滋味还愿意回头去做低价药吗?”
三七“领涨”中成药价 国家基本药制度受挑战
以三七为代表,复方丹参片、云南白药、板蓝根等一批中成药价格跟着上涨,这也让首次施行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受到了挑战。
记者注意到,许多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已经悄悄突破了基本药物的最高零售限价。根据鄂价工农[2009]280号文件,24片装三七片最高零售价为4元,40片装最高零售价为6.5元。但在智仁大药房,西安北方药业厂生产的24片装三七片,标价为8元;在同济堂药房,蜀中制药出品的40片装三七片标价10元。
据了解,我国于2009年8月18日首次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详细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基本药制度的宗旨,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湖北省物价局农产品与医药价格处处长告诉记者,从2009年以来中成药原料药价格确实上涨较多,也有一些企业反映成本上涨多,压力比较大。目前国家和省物价局已经着手研究此事,希望能疏导这种矛盾。但是在没有下发正式批文之前,只要是国家给了零售指导价的药物,药店不能超价售卖,否则就是违法违规。消费者一旦发现,可以向物价部门举报。
三七价格两年暴涨10倍
传统中草药三七,在古时就被李时珍誉为“金不换”。但估计谁也没有想到,到了今天,三七真的演绎了一出比黄金更疯狂的财富神话。从2009到2010年,短短两年时间里,三七的价格从每千克40元狂飙到400元,暴涨十倍。
“天灾”带来首波牛市 #p#分页标题#e#
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海拔、气候上都很适宜三七生长,因此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0%以上的三七出自这里。但在2009年之前,文山并没有为多少人所知。
2009年秋,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突袭文山。据报道,从2009年10月份到12月30日,文山降雨量仅有3.4毫米,连续干旱日数达92天。进入2010年后,到3月13日止,平均降雨量也只有4.6毫米,无降雨日数达67天。持续的干旱对文山的三七种植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截至2010年4月29日,三七受灾面积达78030亩,占总面积的91.8%。自2010年入冬以来,文山又出现了频繁的低温冻害天气、据统计,截至2011年1月26日,三七受灾面积达18840亩。
持续极端天气直接带来了三七的大幅减产。数据显示,2009年文山三七产量下降到4500吨,比2005年减少36%,2010年进一步下降至4000吨左右。而全国三七的需求量却在7000吨左右,供需缺口达到3000吨。
供需失衡之下,三七迎来了首波大涨。2008年,文山三七的价格仅为每千克40元左右,到了2009年价格已经涨到两百元左右。
“人为”引发价格狂飙
如果说三七价格初期的上扬,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反应,那么进入2010年后的价格狂飙,更多的是一场非正常、非理性的人为炒作。
武汉强康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草药批发生意,李经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去年此时三七的疯狂行情。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三七就是一天一个价。曾有一个大客户,一次性买了1000多公斤三七。下单的时候价格还是每千克300多,等到来付钱的时候,就涨到了500多,就像是在赌博。低价吸纳,高价卖出的人,一夜之间赚几十万。”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记者,更多的“炒客”是直接跑到文山去抢货,农户有多少,他们收多少。而三七价格的迅速攀升,又仿佛是一个活广告,吸引更多的人来收购。即使一些本不做药材生意的人,手头有闲散资金,也会进场囤货。云南省某商贸公司总经理称,2010年一年赚的钱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
此外,部分农户开始囤货惜售。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中的交叉炒作,使得三七的价格一度失控,到了2010年春天,甚至突破了每千克600元的大关。无论是家里种有几十亩三七的农民,还是拥有几家店铺的零售商,许多都轻松赚到几百万元,有些人还一跃成为千万富翁。(见习记者蔡木子)
疯涨之后逐渐回归理性
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责成云南省发改委派专员调查三七涨价原因。2010年下半年,疯狂的“金不换”价格终于开始逐渐下降。到2010年底,每千克三七的价格已经跌至300元左右。
三七产量也将开始增加。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预计,明年三七的产量将会达到8000吨,后年有可能超过一万吨。而经历了这两年的暴涨,不少三七制药厂的需求已经减少。随着供需趋势的调整,三七价格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小。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三七价格将慢慢回归理性。他分析:“三七的生长期一般需要三年,从云南2009年受灾到今年,正好三年,今年的供需缺口会缩小。”但郭凡礼认为,三七价格稳定后还是会比原价高出不少,主要是受到中药市场份额增长、药膳养身流行所致。
价格变动关乎中医前景
价格低廉,是中药相对西药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势正在受到挑战。药品价格变动,也关系到中医的前景。
“不闻病房中药香,只见输液瓶挂满。望闻问切四诊抛,生化、拍片、做B超。”这则顺口溜是对目前中医现状的一种描述,“望闻问切”等传统诊疗方法正在边缘化,转向依靠设备诊断和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
与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西医相比,更多依靠经验的中医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中医的很多思维观念仍是思辨哲学式的,很难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近些年,从刺五加、茵栀黄、双黄连,到香丹注射液,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频发,这也为中医前景蒙上阴影。
目前中医药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从患者心态上看,许多现代医学还无法处理的疾病,患者可能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中药;从价格上看,中药价格相对低廉,如果中药价格上涨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买中药的人会更少。
市面上,商家以换剂型、换包装来提高中药售价,表面上是能增加短期利润,但是长远来看要顾及高价对中医前景的影响,有关部门也应从中医前途的角度来妥善应对中药价格问题。
[声音]
去年以来中草药暴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可以考虑采用类似储备粮的方式,储备部分产量较小、游资比较容易控制的中草药,在供货紧张时抛售储备药,平抑价格。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 #p#分页标题#e#
企业可以向上游产业链发展,进军中草药种植领域。国家应该考虑出台行政法规,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的秩序。
——南京证券医药板块研究员苏晋江
[链接]我国中成药基本情况
中药一向被认为是我国的国药,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脉重要分支。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现有药用植物11460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80种。全国已有1500余家中药企业,开发出约5000余种中成药。
基本药目录出台以后,102种中成药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