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以来,华北大部、黄淮与江淮北部遭遇数十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河南、山东、河北等8省冬小麦遭受干旱面积10128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506万亩。面对大范围持续干旱,国内外都产生了疑虑:严重干旱是否会推动粮价快速上涨?中国粮食安全是否受到威胁?
无疑,我国冬小麦主产区遭受的旱情是极其严峻的,不过,现在断言旱情将导致夏粮减产、推动粮价上涨,并危害国内粮食安全还为时尚早。客观评析,如果全面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措施,迄今的旱情对夏粮生产还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会更小。实际上,中国现在仍然拥有有利条件,夺取今年夏粮丰收。
去年岁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在全国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文件刚颁布,温家宝总理便亲临重旱区河南省视察。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亲赴冀、鲁、豫三大小麦主产省视察,擂响抗旱春耕的战鼓。紧接着,1月26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旱工作。会议强调,立足抗大旱和长期抗旱,及早动手,综合施策,努力夺取夏粮丰收。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宣布采取10项措施(以下简称“国十条”),强调抓好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生产,全力抗击干旱,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有力决策,都出台在冬小麦解冻和返青之前的关键时刻,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而且中央公共财政补贴变“灾后补”为“灾前补”,极大调动了农民抗旱生产的积极性。截至2月16日,旱区8省累计投入抗旱作业农机具523万台套,对冬小麦累计浇灌麦田5286万亩次,追肥4634万亩,镇压2240万亩,划锄2755万亩,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分别比前一日减少425万亩和241万亩。当然,目前旱情依然严峻,抗旱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截至去年12月下旬,全国冬小麦播种总面积达到3.4亿亩,比上年度增加100余万亩,并且在秋冬播种期间,土壤墒情适宜,播栽期集中,播栽质量高,小麦苗情较好,在冬小麦田间管理方面,包括测土配方、精确播种、秸秆还田等集成科技普及面积扩大。这些都为冬小麦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有利条件,对于动员包括人力、资金、水利和技术在内的各种抗旱资源,投入抗旱春耕的第一线,具有决定性作用。只要“国十条”落实到位,把抗旱资金用在“刀刃”上,扩大采用集成科技技术,实施科学抗旱,控制病虫危害,夺取今年夏粮丰收仍然大有希望。
对于国内粮价,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由于农业粮食成本提高、比较效益下降,粮食价格显然偏低。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经济角度看,粮食价格应该上涨,但必须逐步、合理、可控。同时,通过社会政策对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适当生活补贴,未来中国粮价将呈稳升、可控的发展趋势,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我国应该主动地、策略地驾驭这种趋势。
笔者认为粮价逐步、合理上涨,不会导致通胀压力加大,更不会危害粮食安全。理由是:一、中国一直把农业和粮食生产置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从2004年到2010年,粮食取得“七连增”。二、中国主要可食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肉、蛋、奶、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牧渔产品产量都有明显提高。2009年与2000年相比,上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27.1%、22.2%、282.8%、19.7%和45.8%。三、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很低。长期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除大豆之外,谷物的对外依存度几乎是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还不会给国内粮食市场带来根本性冲击。四、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健全起垂直管理的中央储备粮体制,国家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总量在2亿吨以上,其中小麦储备占据很大比重。此外,广大农户还存有相当多的余粮。这些表明,依靠拥有的制度和物质条件,中国仍然有望夺取夏粮丰收和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