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羊肚菌栽培技术及配方,羊肚菌是哪里的特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37  浏览次数:1599
内容摘要:一般的羊肚菌栽培方式使用袋式栽培,或者在消毒后的菇房内进行栽培,也可以在阴处比较多的林地做畦,大规模的生产羊肚菌可以使用袋载或林地床畦栽培,羊肚菌丝体可以在多种真菌培养基上成活,一般使用各种农作物都可以用来栽培,一般比例为玉米芯80%,米糠15%,石膏实惠,磷肥各10%。一、羊肚菌栽培技术及配方1、栽种方式:(1)袋式栽培:①可以选用17厘米x33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每袋装大概500-600的干料。②拌好料之后需要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至60%,然后再100度的环境下灭菌8小时。③消毒灭菌之后可以接入羊肚

羊肚菌栽培技术及配方,羊肚菌是哪里的特产

回答一般的羊肚菌栽培方式使用袋式栽培,或者在消毒后的菇房内进行栽培,也可以在阴处比较多的林地做畦,大规模的生产羊肚菌可以使用袋载或林地床畦栽培,羊肚菌丝体可以在多种真菌培养基上成活,一般使用各种农作物都可以用来栽培,一般比例为玉米芯80%,米糠15%,石膏实惠,磷肥各10%。

一、羊肚菌栽培技术及配方

1、栽种方式:

(1)袋式栽培:

①可以选用17厘米x33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每袋装大概500-600的干料。

②拌好料之后需要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至60%,然后再100度的环境下灭菌8小时。

③消毒灭菌之后可以接入羊肚菌的菌种,接入采用两头接种法。

④接种后需要将袋口封号,防治在20-25度的环境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就可以长满袋子了,满袋后5-6天,就可以将菌丝进行栽培了。

(2)室内床载:

①菇房消毒后,在菇床上铺上塑料薄膜后,再铺入大概3厘米厚的腐殖土拍平。

②将脱袋的菌丝逐个排列种植在床上,每平方米可放塑料菌袋40个。

③菌棒排完后,需要用水轻喷1次,在进行3-5厘米的覆土,可在覆土上盖上2厘米厚的竹叶或者阔叶树的落叶,保持土壤的湿润。

④一般一个月后菌种可以长出实体,出土后,7-10天就能成熟。

(3)野外畦床栽培:

①需要选择较为阴凉的林地做畦,畦宽在1厘米,畦深15-20厘米左右。

②在挖好的畦内喷水一次,并且使用石灰水灭杀细菌和害虫。

③消毒后,先在畦内铺上大概3厘米的腐殖土拍平,然后在放上脱袋的菌丝。

④排完后需要喷水一次,再进行3-5厘米的覆土,在覆土后盖上落叶。

2、栽培原料配方:

(1)农作秸杆粉75%,麸皮20%,磷肥和石膏各1%,石灰0. 5%,腐植土3%。

(2)木屑75%,麸皮2帆,磷肥和石膏各1%,腐植土3%。

(3)棉籽壳75%,麸皮20%,石膏和石灰各1%,土3%。

(4)甘蔗渣和阔叶树叶共95%,石膏、石灰和磷肥各1%,土3%。

3、栽培管理:

(1)在室内发菌,温度需要控制在18-22度,野外床式栽菌,主要依靠自然温度,最好温度控制在3-18度之间。

(2)野外栽菌可以在畦周围设置围栏,防治动物踩踏,同时喷洒敌敌畏或者石灰水进行驱虫。

(3)羊肚菌成熟不论大小来区分,主要是看色泽,一般为浅灰色或者褐黄色,菌盖的网眼充分张开了,说明生长成熟了。

4、栽培注意事项:

(1)羊肚菌可在4-5月上旬进行栽培,此时的温度喝空气湿度适宜菌种的生长。

(2)菌丝生长时需要防治虫害,注意保持场地和环境的清洁。

(3)栽种菌丝需要避免阳光直射,尽量在阴凉的地方。

二、羊肚菌是哪里的特产

1、羊肚菌主要缝补在我国的河南,洛阳,甘肃,山西,四川,西藏等地。在四川和甘肃的羊肚菌种类资源比较丰富。

2、羊肚菌多生长在阔叶林地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在火烧后的林地比较容易生长。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羊肚菌栽培技术及配方,羊肚菌是哪里的特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4488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羊肚菌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