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微生物肥料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4 04:14  浏览次数:770
内容摘要:1、液态菌剂的使用方法:可用于拌种、浸种、蘸根、喷根、喷施、灌根,其中浸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增强抗病能力;蘸根可促进早发根、多生根,根系发达。2、固态菌剂的使用方法:可用于拌种、浸种、拌土,其中浸种可将固态菌剂浸泡1-2小时后,用浸出液浸种;拌肥可将固态菌剂与农家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或追肥使用。3、生物有机肥的施用:作基肥时,可在整地前撤施到地里,然后耕翻;作追肥时,可靠近苗根洒入生物有机肥。一、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1、液态菌剂的使用方法(1)拌种:播种前将种子浸入10-20倍菌剂稀释液或用稀释液喷湿,使

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微生物肥料有哪些

回答1、液态菌剂的使用方法:可用于拌种、浸种、蘸根、喷根、喷施、灌根,其中浸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增强抗病能力;蘸根可促进早发根、多生根,根系发达。2、固态菌剂的使用方法:可用于拌种、浸种、拌土,其中浸种可将固态菌剂浸泡1-2小时后,用浸出液浸种;拌肥可将固态菌剂与农家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或追肥使用。3、生物有机肥的施用:作基肥时,可在整地前撤施到地里,然后耕翻;作追肥时,可靠近苗根洒入生物有机肥。

一、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

1、液态菌剂的使用方法

(1)拌种:播种前将种子浸入10-20倍菌剂稀释液或用稀释液喷湿,使种子与液态生物菌剂充分接触后,再放置在阴凉地进行阴干播种。

(2)浸种:菌剂加适量水浸泡种子,捞出晾干,待种子露白后播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增强抗病能力。

(3)蘸根:将液态菌剂稀释10-20倍,然后在幼苗移栽前将其根部浸入液体沾湿后取出,再栽入穴内,并覆土,可促进早发根、多生根,根系发达。

(4)喷根:幼苗较多时,可用10-20倍稀释液放入喷筒中喷湿根部即可。

(5)喷施:液态微生物菌剂含有固氮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可用作叶面喷施,将液态菌剂按要求的倍数稀释,然后选择阴天无雨的天气,或阳光不太强的早晨或者傍晚喷施在叶子的正面和背面。

(6)灌根:按1:40-100的比例搅匀后,按种植行灌根或灌溉果树根部周围。

2、固态菌剂的使用方法

(1)拌种:播种前用清水或小米汤喷湿种子,拌入固态菌剂充分混匀,待所有种子外覆有一层固态生物肥料时便可播种。

(2)浸种:将固态菌剂浸泡1-2小时后,用浸出液浸种。

(3)拌肥:固态菌剂可与农家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或追肥使用,每1000克固态菌剂与40-60公斤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混合均匀后使用。

(4)拌土:在作物育苗时,掺入营养土中充分混匀制作营养钵;也可在果树等苗木移栽前,混入稀泥浆中蘸根。

3、生物有机肥的施用

(1)基肥:在整地前撤施到地里,然后耕翻。大田作物每亩施用40-120公斤,经济作物与设施栽培作物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可酌情增加用量。

(2)追肥:在苗旁开沟,靠近苗根洒入生物有机肥,然后覆土。相比化肥,生物有机肥作追肥时要提前7-10天,用量按化肥作追肥的等值投入。

二、微生物肥料有哪些

按照目前微生物肥料制品的功能,微生物肥料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狭义的微生物肥料和广义的微生物肥料。

1、狭义的微生物肥料: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了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包括土壤和生产环境中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总量,从而改善植物营养状况,进而使产量增加。代表品种为各种根瘤菌肥料,主要应用于豆科植物。

2、广义的微生物肥料: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增产,它不仅仅提高了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还能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刺激植物的生长,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而产生的抑制病害的作用,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帮助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微生物肥料有哪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441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肥料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