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茶叶如何发酵,为什么需要发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0 19:39  浏览次数:1194
内容摘要:1、采摘、晒青:将人工采摘的茶叶新梢芽叶均匀地摊放在萎凋槽上,摊放叶的厚度10cm。2、第1次发酵:首先在温度为30℃、湿度为95%时,发酵30分钟;然后在温度为28℃、湿度为95%时,发酵40分钟。3、摇青发酵:茶青通过摇青机或手工搅拌的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4、炭焙:在45℃,用木炭进行烘焙到8成干时收起。一、茶叶如何发酵1、采摘、晒青首先将人工采摘的茶叶新梢芽叶均匀摊放在萎凋槽上,摊放叶的厚度为10cm,这样可以通风散热,常温下自然萎凋20小时即

茶叶如何发酵,为什么需要发酵

回答1、采摘、晒青:将人工采摘的茶叶新梢芽叶均匀地摊放在萎凋槽上,摊放叶的厚度10cm。2、第1次发酵:首先在温度为30℃、湿度为95%时,发酵30分钟;然后在温度为28℃、湿度为95%时,发酵40分钟。3、摇青发酵:茶青通过摇青机或手工搅拌的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4、炭焙:在45℃,用木炭进行烘焙到8成干时收起。

一、茶叶如何发酵

1、采摘、晒青

首先将人工采摘的茶叶新梢芽叶均匀摊放在萎凋槽上,摊放叶的厚度为10cm,这样可以通风散热,常温下自然萎凋20小时即可。

2、第1次发酵

(1)首先在温度为30°C、湿度为95%时,发酵30分钟。

(2)然后在温度为28°C、湿度为95%时,发酵40分钟。

(3)最后在温度为30°C、湿度为95%时,发酵32分钟。

3、摇青发酵

(1)茶青可以通过摇青机或手工搅拌的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这样就能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

(2)通过摇、凉(即动、静)反复进行4-5次左右,历时8-10小时,使叶子由硬变软("活来死去"),古代称为"消青","绿叶红镶边"。

4、炭焙

(1)在45°C时,用木炭烘焙到8成干收起。

(2)杀青(炒青)定型:就是以高湿破坏酵素的活性,抑制茶叶继续发酵,避免气味完全散失而保有半发酵茶类特有的香味。

5、第2次发酵

(1)首先在温度为28°C、湿度为95%时,发酵30分钟。

(2)然后在温度为28°C、湿度为90%时,发酵20分钟。

(3)最后在温度为26°C、湿度为95%时,发酵60分钟。

6、第1次机焙

将经过第2次发酵后的毛茶拣梗成净茶后在温度为90°C的条件下用电烘箱烘焙10小时即可。

7、冷却

取出第1次机焙的茶叶,风冷。

8、第2次机焙

(1)在80°C条件下用电烘箱烘焙50小时,碳火干燥烘焙是乌龙茶形成独特味道的关键。

(2)其一般火功的要求是低温慢焙,高级茶温度一定要低,时间宜短,低级茶温度宜高,时间宜长。

9、拣剔

拣剔主要分为机械拣剔和手工拣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衅,拣出茶子、茶梗。

二、茶叶为什么需要发酵

1、茶叶发酵主要是为了改善口感,让原本苦涩味的茶多酚被氧化越多,这样口感就会越顺滑。这个规律就是发酵越重,茶汤越不显苦涩,反之,苦涩味就会比较明显。

2、茶叶发酵原理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在茶叶中,同一片绿叶一般是通过控制生物氧化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一过程被称为发酵原理。茶叶的生物氧化是细胞壁破损后,存在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一系列的氧化过程。

3、在茶叶的细胞里,儿茶素类存在细胞液中,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壁中,并不是存在于微生物中,所以需要使细胞壁破损,这也解释了发酵茶需要揉捻的原因。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叶如何发酵,为什么需要发酵”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439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茶叶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