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桑黄菌种植技术,和桑黄有什么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0:20  浏览次数:907
内容摘要:1、场地选择:人工种植桑黄菌宜选在易管理、水电便利的地方。2、搭建大棚:以塑料棚为佳,棚上覆盖遮阳网或者覆盖草席,有利于温度的控制。3、栽培方式:以杨树、桦树、柞树、桑树等阔叶树种为主,栽培场地以林下仿野生和大棚为主;以杂木屑、桑枝屑、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为原料,栽培场地以大棚为主。4、管理技术:发菌期间培养室内保持22-28℃,每天通风半小时;出黄时棚温宜保持在18-26℃,并提供充足氧气。一、桑黄菌种植技术1、场地选择人工种植桑黄菌应选在易管理、水电便利的地方,最好是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带。选好场所之后

桑黄菌种植技术,和桑黄有什么区别

回答1、场地选择:人工种植桑黄菌宜选在易管理、水电便利的地方。2、搭建大棚:以塑料棚为佳,棚上覆盖遮阳网或者覆盖草席,有利于温度的控制。3、栽培方式:以杨树、桦树、柞树、桑树等阔叶树种为主,栽培场地以林下仿野生和大棚为主;以杂木屑、桑枝屑、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为原料,栽培场地以大棚为主。4、管理技术:发菌期间培养室内保持22-28℃,每天通风半小时;出黄时棚温宜保持在18-26℃,并提供充足氧气。

一、桑黄菌种植技术

1、场地选择

人工种植桑黄菌应选在易管理、水电便利的地方,最好是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带。选好场所之后,去除土中的石块和杂物,并撒上生石灰,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搭建大棚

(1)种植桑黄菌的大棚以塑料棚为佳,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顺畅、方便管理操作的桑黄大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控温的大棚,这可使桑黄菌高产、稳产。大棚上覆盖遮阳网或者覆盖草席,有利于温度的控制。

(2)大棚搭建好后,将菌棒成品字形或正方形埋在处理好的土中,一半埋在土中,一半露在土面上。菌袋可采用全脱袋或环割两种方式。全脱袋菌棒易干,应在菌棒上方盖一些保湿效果好的湿沙;环割一般保湿效果好。

3、栽培方式

(1)段木树栽培:以杨树、桦树、柞树、桑树等阔叶树种为主,进行熟料栽培,栽培场地以林下仿野生和大棚为主。

(2)代料栽培:以杂木屑、桑枝屑、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为原料,进行熟料栽培,栽培场地以大棚为主。

4、管理技术

(1)发菌阶段:发菌期间培养室内保持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每天通风半小时,每隔5-7天菌袋上下翻动一次。当菌丝体发满2/3时,移入培养棚内,松开料袋口,用手轻轻一提,留一点缝隙。棚内以散光为宜,忌强光直射。一般经25-32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料袋。个别料袋菌丝发育不匀,可挑出单放。

(2)出黄管理:当长满菌丝后,可用刀片把两端割成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口,以利出黄。出黄时棚温宜保持在18-26℃,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并提供散射光和充足的氧气。保持地面存有浅水层,可每天向墙壁和四周喷水3-4次。气温高时,每天早8点前和下午4点后打开门及通风口换气;气温低时,应在正午通风换气。

(3)及时采收:当菌盖颜色由白变浅黄再变成黄褐色,菌盖边缘白色基本消失,边缘变黄,菌盖开始革质化,背面弹射出黄褐色的雾状型孢子时,表明桑黄子实体已成熟,即可及时采收(一般从割口到采收需50天左右)。采收桑黄时,用剪刀从柄基部切下或用手轻摘,有条件的可烘干或晒干至含水量12%,装袋放在干燥的室内进行保存或出售。

二、桑黄菌和桑黄有什么区别

1、桑黄菌和桑黄没有区别,它们指的是同一种多年生真菌类物质,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以子实体入药。子实体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菌体。桑黄菌的菌体背部呈黑色或黑黄色,有明显的一圈一圈横向年轮,年份久后背部会龟裂,菌腹部褐色或黄色,边缘呈黄色。

2、桑黄菌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通常寄生于暴马丁香树、黑桦树、白桦树、松树、杨树、柳树、栎树及不同种的桑树。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桑黄菌种植技术,和桑黄有什么区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434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桑黄菌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