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虱螨脲防治对象,附作用和使用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14:26  浏览次数:1677
内容摘要:虱螨脲对多种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有高效,特别对夜蛾类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抗性害虫具有优异的药效。农作物防虫害方法:可选择抵抗力高的品种,但经过长年连续留种会导致抗病和抗逆能力降低,所以要及时更换,提高作物整体的抗虫害能力;连续重茬种植,会导致土壤中的致病菌越来越多,可进行轮作减少病虫害侵扰。一、虱螨脲防治对象1、虱螨脲的防治对象虱螨脲对多种作物鳞翅目害虫有高效,特别对夜蛾类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抗性害虫具有优异的药效。2、农作物防虫害方法(1)选择良种防虫害可选择抵抗力高的作物品种,虽然有

虱螨脲防治对象,附作用和使用方法

回答虱螨脲对多种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有高效,特别对夜蛾类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抗性害虫具有优异的药效。农作物防虫害方法:可选择抵抗力高的品种,但经过长年连续留种会导致抗病和抗逆能力降低,所以要及时更换,提高作物整体的抗虫害能力;连续重茬种植,会导致土壤中的致病菌越来越多,可进行轮作减少病虫害侵扰。

一、虱螨脲防治对象

1、虱螨脲的防治对象

虱螨脲对多种作物鳞翅目害虫有高效,特别对夜蛾类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抗性害虫具有优异的药效。

2、农作物防虫害方法

(1)选择良种

防虫害可选择抵抗力高的作物品种,虽然有的农作物的种子遗传基因比较强,可以继续留为种子用,但长年连续留种,农作物的抗病,抗逆的能力,会逐年降低,所以对于抵抗力被弱化了的种子要及时更换,提高作物整体的抗虫害能力。

(2)合理轮作

农作物经过连续重茬种植,土壤中的致病菌会越来越多,在土壤中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爆发。合理进行轮作不仅可减少病虫害的侵扰,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3)精细除草

田间的杂草多,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杂草上面常有病虫害,会蔓延至农作物上面和土壤中进行危害,因此,对田间的杂草及时的清理,也是预防病虫害不可缺少的环节。

(4)适时修剪

如果是种植果树,受到病虫危害的枝条,要进行及时的清理,一旦蔓延至其他健康枝条上面,就会增加防治病虫害的成本,治病虫害的效果,不如防病虫害的效果。

(5)科学施肥

适当掌握肥料使用量,不可施用过多造成烧苗,农家肥要经过充分腐熟之后再施用,因为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在堆沤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能消灭90%以上的病原菌以及虫卵等,将病虫害降为最低。

二、虱螨脲作用和使用方法

1、虱螨脲的作用

(1)持效期长

①药液喷洒作物叶面或卵上,可直接杀卵。害虫在叶片受药后48小时内产的卵95%以上不能孵化;在10天内产的卵也不能正常孵化。

②成虫(蛾子)在接触药剂或取食含有药剂的露水后,虽然不能死亡,但其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可有效减少虫源。

(2)高效杀虫

害虫接触药剂及取食有药剂的叶片后,2小时内嘴巴被麻醉,停止取食,从而停止危害作物,3-5天达到死虫高峰。

(3)低残留

虱螨脲的使用较安全,除对鱼和哺乳动物低毒,对大多数有益昆虫有选择性,对人畜、作物和环境安全性好,适用于害虫无公害综合治理。

2、使用方法

(1)单剂使用

虱螨脲具有较强的杀卵、杀虫作用,可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用5%虱螨脲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1日龄卵死亡率达到87.30%;对棉铃虫2-5龄幼虫具有较高的胃毒活性。施药后15天的防治效率仍达89%以上,对作物较安全。

(2)复配制剂使用

为提高防效,可用甲维虱螨脲(1%甲维盐+2%虱螨脲)悬浮剂,防治已经产生抗药性的害虫,效果较好。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虱螨脲防治对象,附作用和使用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3999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虱螨脲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