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南粳9108与南粳46区别,附南粳9108品种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20:55  浏览次数:8048
内容摘要:品种不同:南粳9108属于迟熟中粳稻,而南粳46属于粳型常规水稻。分蘖力不同:南粳9108分蘖力较强,南粳46的分蘖力中等偏强。口感:南粳9108的口感比南粳46强。南粳9108株高96.4cm,株型较紧凑,全生育期为153天,有较强的抗倒性。一、南粳9108与南粳46区别1、品种不同(1)南粳9108:属于迟熟中粳稻。(2)南粳46:属于粳型常规水稻。2、分蘖力不同(1)南粳9108:分蘖力较强。(2)南粳46:分蘖力中等偏强。3、口感南粳9108的口感强于南粳46。二、南粳9108品种介绍1、特征与特

南粳9108与南粳46区别,附南粳9108品种介绍

回答品种不同:南粳9108属于迟熟中粳稻,而南粳46属于粳型常规水稻。分蘖力不同:南粳9108分蘖力较强,南粳46的分蘖力中等偏强。口感:南粳9108的口感比南粳46强。南粳9108株高96.4cm,株型较紧凑,全生育期为153天,有较强的抗倒性。

一、南粳9108与南粳46区别

1、品种不同

(1)南粳9108:属于迟熟中粳稻。

(2)南粳46:属于粳型常规水稻。

2、分蘖力不同

(1)南粳9108:分蘖力较强。

(2)南粳46:分蘖力中等偏强。

3、口感

南粳9108的口感强于南粳46。

二、南粳9108品种介绍

1、特征与特性

(1)南粳9108的全生育期为153天,比对照品种早熟1天,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株高96.4cm,淡绿的叶色,叶姿较挺,后期熟相好,有较强的抗倒性。

(2)该品种每亩有效穗为21.2万,穗实粒数有125.5粒,结实率为94.2%,千粒重26.4g。

(3)根据抗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南粳9108感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

(4)根据品质检测结果表明,该品种的精米率为71.4%,垩白率为10%,垩白度为3.1%,胶稠度为90mm,直链淀粉的含量为14.5%。

2、产量表现

(1)南粳9108在2011-2012年参加了江苏省区试,两年间该品种平均亩产量为644.2kg,2011年比对照品种淮稻9号增产了5.2%,增产极显著,2012年比对照品种淮稻9号增产了3.2%,比对照品种镇稻14增产0.1%。

(2)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南粳9108的平均亩产量为652.1kg,较对照品种淮稻9号增产了7.3%。

3、栽培要点

(1)播种时间以及播种量

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机插育秧5月下旬播种;每亩净秧板播量约20kg,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50kg,塑盘育秧100-120g/盘,大田用种量3-4kg/亩。

(2)合理密植与移栽时间

移栽稻的秧龄需控制在30天左右,机插稻秧龄控制在18-20天,亩栽1.6-1.8万穴,亩栽茎蘖苗7-8万。

(3)肥水管理

①亩施纯氮16-18kg,遵循“前重、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7:3为宜,少施氮肥,注重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多施有机肥,施好促花肥以及保花肥。

②前期勤灌薄水能促进早发,中期干湿交替可强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即可,注意:需在收获前7-10天断水,不可过早断水。

(4)防治病虫以及草害

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以及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在秧田期与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虫害;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尤其注重防治黑条矮缩病与颈穗稻瘟病。

4、适宜种植的地区

南粳9108适宜江苏省苏中以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南粳9108与南粳46区别,附南粳9108品种介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3808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水稻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