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高粱产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30 12:27  浏览次数:5312
内容摘要:高粱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张家口坝下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陕西、山西省北部、宁夏干旱区、甘肃省中部与河西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和盆地等。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一、高粱产地1、高粱在中国的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全部地区、张家口坝下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陕西、山西省北部、宁夏干旱区、甘肃省中部与河西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和盆地等。2、高粱是禾本

高粱产地

回答高粱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张家口坝下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陕西、山西省北部、宁夏干旱区、甘肃省中部与河西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和盆地等。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

一、高粱产地

1、高粱在中国的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全部地区、张家口坝下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陕西、山西省北部、宁夏干旱区、甘肃省中部与河西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和盆地等。

2、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在生育期间所需的温度比玉米高,全生育期适宜温度20-30℃,根系发达,根细胞具有较高的渗透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强。食用方法主要是为炊饭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种食品,比如面鱼、面条、煎饼、面卷、粘糕、蒸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制糖、淀粉、酿酒和制酒精等。

二、高粱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1)选地:高粱的吸水吸肥力强、根系发达,适宜选择平坦疏松较为肥沃的地块种植。因高粱有抗旱、耐盐碱、耐涝、耐瘠薄的特性,所以在瘠薄干旱的盐碱地块、低洼易涝地块的盐碱地块也可种植。对于前茬要求不严格,大豆茬、玉米茬均可。因高粱对农药敏感,所以切忌选择前茬需施用长残效类农药的地块。

(2)整地:整地的质量是抓全苗及决定产量的关键环节,播种前必须要做到精细整地,将地耙细、耙平。高粱提倡进行秋整地以确保春季土壤墒情,要做到秋季尽早深耕且耕深一致,做到秋耙、秋耕、秋起垄。

2、轮作倒茬

高粱忌连作,合理的轮作方式可以使高粱增产。高粱的理想前茬是大豆茬,其次是马铃薯茬、玉米茬等。

3、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苗后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定苗需做到等距留苗,留正苗、壮苗,拔除杂株,提高纯度,发挥良种的增产效应。

(2)中耕:高粱苗期一般中耕2-3次,议拔节前后进行一次中耕,中耕要和追肥、培土相结合,在促进高粱生育的同时,增强抗倒、防风、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适时灌溉:高粱需水特点是拔节孕穗期占50%、孕穗至开花期占15%、灌浆期占20%、成熟期占5%左右。

4、施肥管理

(1)高粱不同生长期所需的肥料各有不同。每生产100千克高粱子实,需要吸收磷1.36千克、氮2.6千克、钾3.06千克。出苗至第1片真叶展开的阶段,需肥量不高,生长速度较慢。第1片针叶展开后,需肥量会逐渐的增多。拔节孕穗期阶段,茎叶繁茂,植株迅速生长,吸收速度最快,所需养分数量迅速增多,此时是肥料利用率最高的时期。

(2)结合整地施足底肥,种肥以磷肥为主,拔节期一般可施尿素10-15千克/667平方米、腐熟农肥1000千克/667平方米;孕穗期可施尿素20千克/667平方米、农肥1000千克/667平方米;灌浆期可施尿素8-10千克/667平方米、农肥1000千克/667平方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高粱产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2115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高粱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