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小米产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30 16:19  浏览次数:9920
内容摘要:目前小米的主产区在中国,占全世界产量的80%。中国有23个省区种植小米,其中陕、晋、甘、宁夏、内蒙5省区占全国小米产量的15.6%,而冀、鲁、豫三省占全国小米产量的64.3%,东北区三省占全国小米产量的13.9%,此3个种植区共占全国小米总产量的96.9%。一、小米产地1、目前小米的主产区在中国,占全世界产量的80%,其次是印度。中国有23个省区种植小米,其中西北地区的陕、晋、甘、宁夏、内蒙5省区占全国的15.6%,华北地区的冀、鲁、豫三省占64.3%,东北区三省占13.9%,此3个种植区占全国总量的96

小米产地

回答目前小米的主产区在中国,占全世界产量的80%。中国有23个省区种植小米,其中陕、晋、甘、宁夏、内蒙5省区占全国小米产量的15.6%,而冀、鲁、豫三省占全国小米产量的64.3%,东北区三省占全国小米产量的13.9%,此3个种植区共占全国小米总产量的96.9%。

一、小米产地

1、目前小米的主产区在中国,占全世界产量的80%,其次是印度。中国有23个省区种植小米,其中西北地区的陕、晋、甘、宁夏、内蒙5省区占全国的15.6%,华北地区的冀、鲁、豫三省占64.3%,东北区三省占13.9%,此3个种植区占全国总量的96.9%。

2、中国小米产地主要位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占全国小米总产量的96.9%。小米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营养价值高,营养全面均衡 ,主要含有蛋白质及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二、小米的栽培技术

1、小米在砂土、粘土均可种植,要达到稳产、高产、优质效果,需要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满足其对肥、水、热、气的要求,适宜在中性和微酸的土壤中生长,怕涝、喜干燥,在生育后期,土壤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建议选择排水方便、地势较高、土层深厚、质地松软的砂壤土或肥沃壤土。

2、充分利用土壤地力和自然资源合理轮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病虫草危害,小米不宜连作,以豆类-小米最佳,其次为小麦-小米、甘薯-小米、油菜-小米、玉米-小米等。

3、精细整地,整地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小米的播种、出苗及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通过精细整地,可以为小米创造肥、水、热、气协调的土壤环境。播前应达到“早、深、松、碎、平”的质量标准,为提高产量打下基础,以利于小米出苗和根系下扎,使植株生长健壮。

4、品种选择,不同的小米品种有其自身的特性,生产中应根据肥力水平、自然条件、栽培技术、茬口以及生产用途等选择品种,煮稀饭建议选用小粒、口感好、有自然香味的品种,坡台地、二台地宜选用耐瘠薄抗旱品种。

5、在播种前对自留种子做晾晒、精选处理,能够提高种子质量,是保证苗壮、苗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精选种子是通过水选或风选,剔除杂质、秕谷,晾晒是在播前将种子晾晒1天。

6、抢时早播,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和茬口确定,春播一般在土壤10cm深处地温达到10-12℃时即可播种,夏播在前作收后及时播种,根据品种特性、耕作制度、茬口等确定播种量,以一次保证全苗为原则。

7、合理密植是通过采用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播种量,使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苗数(分蘖数) 和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8、科学施肥,不同生育阶段 ,对磷、氮、钾的要求不同。以有机肥为主,种类很多,如堆肥、人畜粪、沼渣等,高产田每公顷施用45-75t,中产田每公顷施用15-30t,集中施用或均匀撒施。

9、适时收获,小米在完熟初期或是蜡熟末期应及时收获,脱粒后及时晾晒,进行干燥保存,以确保丰产丰收,收获过晚,易落粒,遇雨天可能发生霉籽及穗发芽等,收获过早,籽粒不饱满,影响千粒重,产量下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小米产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2067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小米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