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蟾蜍的养殖方法,蟾蜍是癞蛤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8:44  浏览次数:910
内容摘要:1、建设场地:在潮湿且靠近泥穴、草丛的地方建造养殖场地,场内要有养殖池、产卵池、孵化池以及围墙和围网,同时还要安装照明设备。2、繁殖:选择身体健壮、无疾病和损伤的蟾蜍作种用,或将卵放入10-30℃的水中,经过3-4天便可孵化。3、喂食:蝌蚪孵化后可从第3天开始投喂水蚤和煮熟的蛋黄,幼蟾蜍可投喂黄粉虫、蝇蛆,成年蟾蜍可投喂配制饵料。4、管理:根据蟾蜍的生长阶段调整养殖密度,入冬后要适当提高温度。一、蟾蜍的养殖方法温馨提示:蟾蜍属于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自身做起,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

蟾蜍的养殖方法,蟾蜍是癞蛤蟆吗

回答1、建设场地:在潮湿且靠近泥穴、草丛的地方建造养殖场地,场内要有养殖池、产卵池、孵化池以及围墙和围网,同时还要安装照明设备。2、繁殖:选择身体健壮、无疾病和损伤的蟾蜍作种用,或将卵放入10-30℃的水中,经过3-4天便可孵化。3、喂食:蝌蚪孵化后可从第3天开始投喂水蚤和煮熟的蛋黄,幼蟾蜍可投喂黄粉虫、蝇蛆,成年蟾蜍可投喂配制饵料。4、管理:根据蟾蜍的生长阶段调整养殖密度,入冬后要适当提高温度。

一、蟾蜍的养殖方法

温馨提示:蟾蜍属于野生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自身做起,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制品,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食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行为,既是一种社会陋习,也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它们不属于餐桌。

1、建设场地

(1)蟾蜍喜欢在泥穴、草丛、潮湿的石块下隐藏身形,且白天一般不会外出,到了傍晚和夜间才会出去活动。

(2)建设场地时,位置应尽量靠近上述地点,场内要有养殖池、产卵池、孵化池。

(3)场内还要建设围墙、设置围网、安装照明设备,夜间打开灯光可吸引蛾虫类供蟾蜍捕食。

2、繁殖

(1)选择身体健壮、无疾病、无损伤的蟾蜍作为种用,或将蟾蜍卵带回养殖场自行孵化。

(2)蟾蜍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1只雌性蟾蜍每次可产卵4000-5000枚左右。

(3)将卵放入10-30℃的水中,经过3-4天左右即可孵化。

3、喂食

(1)蜗牛、蛾类、甲虫、蝇蛆等动物是蟾蜍的主要食物,刚孵化的蝌蚪可依靠自身体内的剩余营养存活,孵化第3天开始可投喂水蚤、煮熟的蛋黄等饵料。

(2)蝌蚪变为幼蟾蜍后,可投喂黄粉虫、蝇蛆、蚯蚓,成年蟾蜍可用面粉、鱼粉、豆饼调配成饵料再进行投喂,然后让它们自行捕食蚊虫。

(3)池中或池边可保留一些空地,并种植适量的蔬菜、水生植物。

4、管理

(1)刚开始养殖时,将蝌蚪的密度控制在4000只以内/平方米,15天后将蝌蚪的密度控制在1000只以内/平方米,幼蟾蜍的密度控制在30-40只左右/平方米,之后再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分群养殖。

(2)蝌蚪池要求水深达到20-40厘米,水温要达到18-28℃。入冬后,蟾蜍会因天气过于寒冷而冬眠,此时可适当增温。

(3)养殖期间要做好防治病虫害和天敌的工作,尤其是蛇类、老鼠等天敌。

二、蟾蜍是癞蛤蟆吗

1、蟾蜍是癞蛤蟆(别名还有“蛤蟆”、“疥蛤蟆”),它们是同一种动物,只是各地的叫法有所差异。

2、蟾蜍属于两栖动物,平时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主要以蝇蛆、蜗牛、蛾类等动物为食,由于它们能够捕食害虫,所以又被叫做“农业卫士”。

3、蟾蜍不善游泳,且行动速度较缓慢,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黄昏时分有时可看到它们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遇到危险时会作小步短距离跳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蟾蜍的养殖方法,蟾蜍是癞蛤蟆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805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蟾蜍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