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养牛繁殖母牛的技术,喂预混料好还是浓缩料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8 05:10  浏览次数:1263
内容摘要:1、选择良种:结合当地气候等因素选择生产性高、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品种。2、圈舍建设:繁殖母牛的养殖圈舍高度通常在4-5米,注意保温隔热,并保持棚内空气的流通。3、饲养管理:实行粗饲料与精饲料相结合的饲喂方法,并结合实际生长情况来确定最佳日粮比例与饲喂量。4、日常管理:加强繁殖母牛的日常管理工作,熟练掌握人工授精技术,做好发情、配种、护理等工作。5、疾病防治:及时做好疾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一、繁殖母牛的养殖技术1、选择良种繁殖母牛的饲养目的主要是为了繁殖小牛,因此在品种选择上非常重要,一般应结合当地气候

养牛繁殖母牛的技术,喂预混料好还是浓缩料好

回答1、选择良种:结合当地气候等因素选择生产性高、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品种。2、圈舍建设:繁殖母牛的养殖圈舍高度通常在4-5米,注意保温隔热,并保持棚内空气的流通。3、饲养管理:实行粗饲料与精饲料相结合的饲喂方法,并结合实际生长情况来确定最佳日粮比例与饲喂量。4、日常管理:加强繁殖母牛的日常管理工作,熟练掌握人工授精技术,做好发情、配种、护理等工作。5、疾病防治:及时做好疾病的各项防治工作。

一、繁殖母牛的养殖技术

1、选择良种

繁殖母牛的饲养目的主要是为了繁殖小牛,因此在品种选择上非常重要,一般应结合当地气候等因素选择生产性高、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品种。除了直接引进优良品种,还可以引用一些优良种牛与当地的优良母牛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

2、圈舍建设

繁殖母牛的养殖圈舍高度通常在4-5米,注意保证棚内空气流通,同时屋顶要用隔热效果较好的材料,可有效减轻夏季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搭建遮阳网来挡住阳光。圈舍内应设置牛床、食槽、粪沟、中间通道及饲料通道等。

3、饲养管理

繁殖母牛注意饲料供给能力要提高,提升受胎率。由于粗饲料蛋白质与能量供给较少,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应注重适时的补饲精料,实行粗饲料与精饲料相结合的饲喂方法,以确保生长健康与营养均衡。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母牛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日粮比例与饲喂量。除了要保证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的供给外,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供给也不可忽视,这对于提高母牛的繁殖性能非常重要。

4、日常管理

加强繁殖母牛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保持牛舍的干燥洁净,合理饲喂,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以增强体质,确保健康。还要熟练的掌握人工授精技术,做好母牛管理与发情鉴定工作,以确定最佳的配种时间,提高配种受胎率。并在母牛分娩后做好护理工作,根据母牛的泌乳量以及犊牛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免母牛患生殖系统疾病导致繁殖性能下降。

5、疾病防治

母牛在繁殖期间的身体机能和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因此极易感染各种疾病,需要及时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注意预防母牛发生繁殖方面的疾病,否则会造成母牛淘汰率升高,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防治疾病,还要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母牛的抗病能力。

二、繁殖母牛喂预混料好还是浓缩料好

1、繁殖母牛和处于哺乳期的母牛一般推荐饲喂浓缩料(浓缩料=预混料+蛋白饲料),若当地没有蛋白原料,也可以选用预混料。浓缩料是由蛋白饲料和添加剂混合而成的一种饲料,饲喂时要添加能量饲料(玉米、麦麸)组成全价饲料,具有配料简单、节省人工、确保效果等优点,不过成本要高于预混料。

2、预混料是由各种添加剂组成的一种营养饲料,饲喂时要添加能量饲料(玉米、麦麸)和蛋白饲料(豆粕)组成全价饲料,由于需要养殖户购买原料自行配料,所以使用成本更划算,但品质相对难以保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养牛繁殖母牛的技术,喂预混料好还是浓缩料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772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