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中华秋沙鸭有多珍贵,附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9:37  浏览次数:1753
内容摘要: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随意捕杀属于违法行为。目前中华秋沙鸭已经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数量及其稀少,全球仅存的数量也不足1000只,因此非常珍贵。保护动物人人有责,请拒绝购买。一、中华秋沙鸭有多珍贵1、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特有的秋沙鸭品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中“大熊猫”的别称。2、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物种。3、中华

中华秋沙鸭有多珍贵,附简介

回答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随意捕杀属于违法行为。目前中华秋沙鸭已经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数量及其稀少,全球仅存的数量也不足1000只,因此非常珍贵。保护动物人人有责,请拒绝购买。

一、中华秋沙鸭有多珍贵

1、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特有的秋沙鸭品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中“大熊猫”的别称。

2、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3、中华秋沙鸭数量极其稀少,是和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全球仅存不足1000只,非常珍贵。

二、中华秋沙鸭简介

1、属性

中华秋沙鸭属于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2、体型特征

(1)中华秋沙鸭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嘴部和脚部均为红色,长又窄。全长约49-63厘米。其羽冠长又明显,成双冠状。

(2)雄鸭的头和上背及肩羽都是黑色,而腰部、下背、以及尾上覆羽则都是白色的。雄鸭的初级飞羽、三级飞羽和大覆羽所组成的翼镜都是白色的。黑色的头部上有一个厚实的羽冠。下体的颜色是白色,两边的

(3)雌鸭的头和颈棕都是偏褐色的,雌鸭的上背是黑色,腰部、下背和尾上覆羽逐渐地从褐色变成了灰色,身上还有白色的横斑。尾巴是黑褐色带有一些灰色。肩部和下体两侧具鳞状斑,下体是白色的。胁羽片为白色,羽缘和羽轴则有黑色形成的特征性鳞状纹。

(4)大小量度

①雄鸭的体重平均在1025-1170克,体长542-635毫米。

②雌鸭的体重平均800-1000克,体长约为491-584毫米。

3、栖息环境

中华秋沙鸭主要生长在林区内的比较湍急的河流,还可能会出现在视野比较宽阔的湖泊。

4、生活习性

(1)中华秋沙鸭在迁徙前会形成一个很大的群体,然后集体迁徙。每天的4月中旬它门会迁徙至长白山,之后群体就会散开,再以家族或者配对的方式继续生活。

(2)中华秋沙鸭家族之间会保持相对的距离,没有参与繁殖的个体则会选择在水流平缓的地区生活,已经配对的会选择距离巢位较近的地区活动。

(3)中华秋沙鸭很少鸣叫,比较安静,并且身体具有比较好的的流线型结构,飞行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鸭颗类动物。

(4)中华秋沙鸭食物以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为主。它们会潜水寻找食物,目光敏锐,警惕性高,能迅速反应,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它们觅食的主要地区都在水比较深且流速不高的地方,一般都在白天活动。

(5)深秋时节,中华秋沙鸭会南迁到太湖流域的苇塘过冬,会成群结队地在湖面上捕鱼玩耍。

5、保护级别

(1)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2)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Ⅰ级保育类。

(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濒危(EN)。

(4)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华秋沙鸭有多珍贵,附简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744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秋沙鸭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