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草莓病虫害,分别如何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19  浏览次数:627
内容摘要:1、白粉病:发病初期叶子背面会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影响果实的生长,需要使用四氟醚唑或者醚菌酯、露娜森、健达等药物防治。2、灰霉病:发病的初期花萼上会出现水浸状小点,慢慢扩大,会导致幼果逐渐腐烂,推荐使用嘧菌环胺、凯泽、咯菌腈、菌思奇这些药物。3、炭疽病:匍匐茎的叶柄、花茎会出现近黑色的纺锤形病斑,严重的会导致整株草莓死亡,可以用嘧菌酯、二氰蒽醌、溴菌腈等药物防治。一、白粉病1、症状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的叶子或者果实,在发病初期叶子背面会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菌丝慢慢会密集成粉状层,严重的时候会波及到叶片的正面

草莓病虫害,分别如何防治

回答1、白粉病:发病初期叶子背面会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影响果实的生长,需要使用四氟醚唑或者醚菌酯、露娜森、健达等药物防治。2、灰霉病:发病的初期花萼上会出现水浸状小点,慢慢扩大,会导致幼果逐渐腐烂,推荐使用嘧菌环胺、凯泽、咯菌腈、菌思奇这些药物。3、炭疽病:匍匐茎的叶柄、花茎会出现近黑色的纺锤形病斑,严重的会导致整株草莓死亡,可以用嘧菌酯、二氰蒽醌、溴菌腈等药物防治。

一、白粉病

1、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的叶子或者果实,在发病初期叶子背面会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菌丝慢慢会密集成粉状层,严重的时候会波及到叶片的正面。

2、危害

(1)草莓的花和花蕾出现发病症状后,会导致授粉不良、花萼萎蔫的后果,如果刚长出来的果实被菌丝包裹的话,果实就不能正常生长会逐渐干枯。

(2)果实如果在生长后期受到伤害,会在果面裹有一层的白粉,严重的情况整个果实都会变成一个白粉球,导致整株草莓都不能食用。

3、防治方法

推荐使用四氟醚唑或者醚菌酯、露娜森、健达等药物。

二、灰霉病

1、症状

灰霉病的症状主要出现在草莓的果实和花器上。发病的初期花萼上会出现水浸状小点,然后慢慢扩大呈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2、危害

(1)如果病害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会导致幼果逐渐腐烂。

(2)土地湿度比较大的时候,病部会出现明显的灰褐色霉状物,果实很容易自己脱落。

3、防治方法

推荐使用异菌脲、嘧菌环胺、凯泽、咯菌腈、菌思奇、腐霉利等药物。

三、炭疽病

1、症状

炭疽病主要的症状会发生在匍匐茎的叶柄、花茎等一些地方,会出现近黑色的,纺锤形病斑,大概有3-7毫米长,会有些凹陷。

2、危害

发病时能导致整个草莓植株的死亡,最初的时候是一两片叶子慢慢下垂失去生机,后面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就会枯死,枯死切面从外到内是红褐色的。

3、防治方法

重点在育苗中后期至开花前,可以使用嘧菌酯、二氰蒽醌、溴菌腈、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苯唑),或者吡唑醚菌酯、氟啶胺、锰盐、咪鲜胺等药物。

四、黄萎病

1、症状

黄萎病出现时病株下部叶片变黄褐色,根部会变成黑褐色然后逐渐腐败。如果只有一侧发病的话,会出现一边全部枯死的现象。

2、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药物恶霉灵、敌克松、申嗪霉素等配合使用。

五、青枯病

1、症状

青枯病基本上会出现在夏季气温比较高的育苗圃及初栽期。症状则是病株从跟根茎部分切开的话,导管会变成褐色。

2、危害

湿度比较高的土壤下,还可能会挤出一些乳白色菌脓,更糟糕的还会让草莓从根部开始腐败。

3、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推荐药物例如叶枯唑、中生菌素、壬菌铜、噻唑锌、雷霉素等。

六、黄萎病

1、症状

黄萎病的病系属于真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症状主要出现在叶片上,如果叶片变成了黄褐色,根部也会逐渐变色从内部慢慢腐坏。如果只有一侧发病的话,会出现一边全部枯死的现象。

2、防治方法

推荐使用恶霉灵、申嗪霉素、敌克松等药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草莓病虫害,分别如何防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739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草莓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