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牛犊拉绿色稀便用什么药,牛犊是指多大的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21:09  浏览次数:984
内容摘要:1、草食性拉稀:症状较轻时,可增喂干草,减少嫩芽、青草的饲喂量,症状较重时,可对50-75克生姜做粉碎、炒制处理,再拌入50-100毫升白酒进行饲喂。2、中毒性拉稀:症状较轻时,可灌服经过沉淀的石灰水上层清液,症状较重时,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400毫升。3、霉菌性拉稀:症状较轻时,可灌服食盐水2500-4000毫升,症状较重时,可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0-3000毫升。一、牛犊拉绿色稀便用什么药1、草食性拉稀(1)发生原因牛犊过量采食青草和嫩芽,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排出的粪便也会呈绿

牛犊拉绿色稀便用什么药,牛犊是指多大的牛

回答1、草食性拉稀:症状较轻时,可增喂干草,减少嫩芽、青草的饲喂量,症状较重时,可对50-75克生姜做粉碎、炒制处理,再拌入50-100毫升白酒进行饲喂。2、中毒性拉稀:症状较轻时,可灌服经过沉淀的石灰水上层清液,症状较重时,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400毫升。3、霉菌性拉稀:症状较轻时,可灌服食盐水2500-4000毫升,症状较重时,可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0-3000毫升。

一、牛犊拉绿色稀便用什么药

1、草食性拉稀

(1)发生原因

牛犊过量采食青草和嫩芽,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排出的粪便也会呈绿色。

(2)治疗方法

若症状较轻,可减少投喂嫩芽、青草,增喂干草;若症状较重,可准备50-75克生姜,然后进行粉碎、炒制,再拌入白酒50-100毫升进行饲喂。

2、中毒性拉稀

(1)发生原因

牛犊过量采食酒糟、酸性青贮饲料,导致肿瘤胃酸中毒,发病初期会排出灰色稀粪,之后会逐渐变为绿色泡沫状。

(2)治疗方法

①若症状较轻,可将50-100克石灰添加至1000-1500克清水中,然后搅拌均匀,待石灰沉淀后取上层清液进行灌服。

②若症状较重,可静脉注射200-4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3、霉菌性拉稀

(1)发生原因

牛犊采食了发霉饲料,引发霉菌性胃肠炎,此时它会排出恶臭的绿色粪便,粪便中还混有泡沫、黏液甚至血液。

(2)治疗方法

①若症状较轻,可对其灌服2500-4000毫升浓度为0.9%的食盐水,并适当喂食青饲料。

②若症状较重,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0-3000毫升,并注射维生素C2-4克。

4、过劳性拉稀

(1)发生原因

牛犊因大量劳役而导致筋骨、脏器受伤,此时会出现疲惫乏力、食欲不振、整日卧地的情况,而且会持续排出带有泡沫、黏液的粪便。

(2)治疗方法

准备苏木、新鲜的铁树叶各50-70克,然后将苏木用水煎汁,再把铁树叶切碎拌入其中,拌匀后对牛犊灌服。

5、不洁性拉稀

(1)发生原因

牛犊采食了不干净的饲料,或饮用了污水,引发细菌性胃肠炎,此时会出现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或废绝的情况,粪便由初期的喷射状转为排粪乏力,粪便中还混有泡沫、黏液。

(2)治疗方法

①若症状较轻,可将60克大蒜捣碎后加水灌服。

②若症状较重,对其可肌注氯霉素,用量为5-10毫克/公斤体重,同时要让它内服磺胺嘧啶,首次用量为0.2克/公斤体重,后续的用量为0.1克/公斤体重。

二、牛犊是指多大的牛

1、牛犊一般是指出生4-6个月的小牛。母牛配种后通常经过10个月左右就会产下牛犊,生产后要做好母牛的各项身体检查和产后护理,以防感染疾病。

2、牛犊出生后要关注其身体状况,刚出生时要让它吃足初乳,出生15天后可对其饲喂用水加湿软化的青干草(切成小段),出生30天后可补喂精料。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牛犊拉绿色稀便用什么药,牛犊是指多大的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700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牛犊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