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桂花鱼苗的养殖方法,养殖周期是多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19:25  浏览次数:850
内容摘要:1、养殖池:面积约20-100平方米,池深为1-1.2m,水深为0.8-1m。2、第一阶段:每平方米放养3000-4000尾,饵料鱼苗的投喂量为鱼重量的5-6倍。3、第二阶段:每平方米放养1500-2000尾,饵料鱼苗的投喂量为鱼重量的6-8倍。4、第三阶段:每平方米放养500-800尾。一、桂花鱼苗的养殖方法1、鱼苗培育(1)养殖池规格面积大约为20-100平方米左右,池子深度为1-1.2m左右,水深为0.8-1m左右。(2)第一阶段①目标:将开口摄食的鱼苗培育成1cm左右的鱼苗。②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

桂花鱼苗的养殖方法,养殖周期是多久

回答1、养殖池:面积约20-100平方米,池深为1-1.2m,水深为0.8-1m。2、第一阶段:每平方米放养3000-4000尾,饵料鱼苗的投喂量为鱼重量的5-6倍。3、第二阶段:每平方米放养1500-2000尾,饵料鱼苗的投喂量为鱼重量的6-8倍。4、第三阶段:每平方米放养500-800尾。

一、桂花鱼苗的养殖方法

1、鱼苗培育

(1)养殖池规格

面积大约为20-100平方米左右,池子深度为1-1.2m左右,水深为0.8-1m左右。

(2)第一阶段

①目标:将开口摄食的鱼苗培育成1cm左右的鱼苗。

②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养3000-4000尾。

③饲喂:先投喂适量的团口鲂、鲫鱼、鲤鱼鱼苗,让桂花鱼苗开口。等到鱼苗开口后,往养殖池中投喂草鱼、鲢鱼、鳙鱼等饵料鱼苗,投喂量为鱼重量的5-6倍左右。等到鱼苗长至1cm的时候,带水转移至另一个养殖池中。

(3)第二阶段

①目标:将1cm的鱼苗培育成1.9cm的乌仔。

②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养1500-2000尾。

③饲喂:投喂的饵料鱼苗量为桂花鱼苗重量的6-8倍,等到鱼苗长至1.9cm的时候,转移至另一个养殖池中。

(4)第三阶段

①目标:将1.9cm长的乌仔培育成3.3cm长的夏花。

②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养500-800尾。

③饲喂:投喂的饵料鱼苗量为桂花鱼苗重量的5-6倍。

(5)管理

①培育期间,养殖池中需要保持微流水,保证水质干净清新。

②定期进行镜检,当发现有病害威胁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

③投喂饵料鱼苗之前,使用30-50g/L食盐水或8mg/L硫酸铜溶液浸洗3-5分钟,防止将病菌带入养殖池中。

2、鱼种培育

(1)目标

将夏花培育成30-100g的鱼种。

(2)池塘规格

面积为1-5亩,深约为2m,放养前,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3)放养

每亩池塘放养3000-4000尾的夏花鱼种,放养之前,使用3-5%食盐水浸洗3-5分钟左右。

(4)饲喂

①身体长度达到6cm之前,每尾桂花鱼每天投喂8-10尾饵料鱼苗。身体长度达到6cm之后,每尾桂花鱼每天投喂4-5尾饵料鱼苗。

②饵料鱼苗的体长为桂花鱼苗的50-60%左右。

二、桂花鱼苗的养殖周期是多久

1、桂花鱼苗的培育周期

(1)将开口摄食的桂花鱼苗培育成1cm左右的鱼苗,大约需要5-7天左右的时间。

(2)将体长为1cm左右的鱼苗培育成体长为1.9cm左右的乌仔,大约需要6-8天左右的时间。

(3)将体长为1.9cm左右的乌仔培育成体长为3.3cm左右的夏花,大约需要8-10天左右的时间。

2、桂花鱼的养殖周期

(1)桂花鱼的养殖周期为3-4年左右。

(2)雄性桂花鱼三龄时达到性成熟,雌性桂花鱼4龄时达到性成熟。

(3)桂花在养殖当年,重量可以达到50-100g,第二年可以达到0.5kg左右,第三年可以达到1-1.5kg左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桂花鱼苗的养殖方法,养殖周期是多久”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586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桂花鱼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