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对虾空肠空胃还能继续养殖吗,对虾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06 12:23  浏览次数:821
内容摘要:对虾空肠空胃在治疗后可以继续养殖。1、水质:ph8.2-8.6,水体溶氧量4-5mg/L以上,总碱度120mg/L以上,氨氮含量0.4mg/L以下,硫化氢含量0.01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0.05mg/L以下。2、池塘:面积2-12亩,水深1.5-2.5m,长宽比2:1,设进水口和出水口。一、对虾空肠空胃还能继续养殖吗对虾空肠空胃在经过治疗后可以继续养殖。1、蜕壳期体弱(1)具体原因:在蜕壳期间,由于水质较差,水体缺氧或者是对虾的体质较差,出现生理性缺氧现象,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肠胃中的

对虾空肠空胃还能继续养殖吗,对虾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对虾空肠空胃在治疗后可以继续养殖。1、水质:ph8.2-8.6,水体溶氧量4-5mg/L以上,总碱度120mg/L以上,氨氮含量0.4mg/L以下,硫化氢含量0.01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0.05mg/L以下。2、池塘:面积2-12亩,水深1.5-2.5m,长宽比2:1,设进水口和出水口。

一、对虾空肠空胃还能继续养殖吗

对虾空肠空胃在经过治疗后可以继续养殖。

1、蜕壳期体弱

(1)具体原因:在蜕壳期间,由于水质较差,水体缺氧或者是对虾的体质较差,出现生理性缺氧现象,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肠胃中的食物排空。

(2)治疗方法:每2亩池塘使用1包降解灵、0.5瓶离子对钙,0.5包高稳C全池泼洒。

2、环境、气候变化

(1)具体原因:雾霾天、低压闷热天、暴雨、寒潮、风向转化、高温等情况,会对对虾产生应激,导致对虾食欲下降,同时水体环境恶化,导致藻类大量死亡,最终对虾因进食过多死藻引起空肠空胃。

(2)治疗方法:每亩池塘使用半瓶清源兑水稀释,然后与河沙混合在一起,全池泼洒,接着每亩池塘使用一包开胃解毒灵,半瓶活性蒜宝,半包酶解多糖全池泼洒,晚上的时候,每亩池塘使用半包六控底健康以及粒粒神全池泼洒。

3、细菌

(1)具体原因:主要由于弧菌含量过高引起。

(2)治疗方法:傍晚时分,在增氧机以及投料机的四周投放一包得立康和一包粒粒神(两亩池塘的用量),第二天的时候,每亩池塘使用半瓶清源兑水稀释,与河沙混合在一起,全池泼洒,接着使用半瓶本草大康,半瓶活性蒜宝,半包酶解多糖全池泼洒。

二、对虾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1、水质要求

(1)水体透明度为25-30cm,ph为8.2-8.6,水体溶氧量在4-5mg/L以上。

(2)总碱度在120mg/L以上,氨氮含量在0.4mg/L以下,硫化氢含量在0.01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在0.05mg/L以下,铜离子含量不宜超过0.01mg/L,锌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1mg/L,铅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05mg/L,铬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1mg/L。

(3)总异养菌数量为105-106个/ml,弧菌总数小于1000个/ml,绿弧菌数量小于100个/ml。

2、池塘要求

(1)养殖面积以2-12亩为宜,不宜过大,方便捕捞。

(2)池塘水深控制在1.5-2.5m左右,池底平整,底质以沙质底为宜,淤泥厚度不宜超过10cm。

(3)池塘长宽比为2:1,坡比为1:2.5-3。

(4)池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处套有60目筛绢网,出水口处设置拦网,防止杂鱼逆流而上进入养殖池。

3、虾苗要求

虾苗要求体长在0.7cm以上,大小均匀整齐,体表光洁,附肢完整,尾扇张开,肌肉饱满,活力强,弹跳有力,有顶水及附壁行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对虾空肠空胃还能继续养殖吗,对虾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528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对虾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