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撒硫酸铜鱼多久开口,硫酸铜的用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08:13  浏览次数:2060
内容摘要:撒硫酸铜鱼大概过十几分钟就会开口。在某些塘主使用了硫酸铜后,有个别鱼口变好的情况,但多次使用硫酸铜,会导致鱼的身体变形,出现活菌死亡,水质败坏的情况。根据水质情况,增减药量,因为水中溶解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及多羟基化合物能与硫酸铜形成复合物,降低硫酸铜的毒性。一、撒硫酸铜鱼多久开口1、撒硫酸铜鱼大概过十几分钟就会开口。有些塘主使用了硫酸铜后,会出现有个别鱼口变好的情况。但如果多次使用硫酸铜,就会很容易导致鱼的身体变形,出现活菌死亡,水质败坏的情况。一般在放入硫酸铜之前,一定要先准确测量并计算出鱼塘的池水体积

撒硫酸铜鱼多久开口,硫酸铜的用途

回答撒硫酸铜鱼大概过十几分钟就会开口。在某些塘主使用了硫酸铜后,有个别鱼口变好的情况,但多次使用硫酸铜,会导致鱼的身体变形,出现活菌死亡,水质败坏的情况。根据水质情况,增减药量,因为水中溶解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及多羟基化合物能与硫酸铜形成复合物,降低硫酸铜的毒性。

一、撒硫酸铜鱼多久开口

1、撒硫酸铜鱼大概过十几分钟就会开口。有些塘主使用了硫酸铜后,会出现有个别鱼口变好的情况。但如果多次使用硫酸铜,就会很容易导致鱼的身体变形,出现活菌死亡,水质败坏的情况。一般在放入硫酸铜之前,一定要先准确测量并计算出鱼塘的池水体积,因为硫酸铜的安全范围比较小。一般情况下,浓度应控制在0.7ppm(即每立方米水体用约量为0.7克)。如果浓度低于0.5ppm,就会导致杀虫效果较差,浓度高于1ppm,鱼就会有中毒死亡的危险。

2、使用硫酸铜时一定要根据水质情况,增减药量。因为水中溶解的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及多羟基化合物能与硫酸铜形成复合物,这样就会降低硫酸铜的毒性。因此,如果水质较肥,水温较低时,一定要适当加大药量,反之则减少药量。不要在早晨鱼浮头和上午水温较高时施药,可以选择在下午4-6点使用。

3、硫酸铜可用于防治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比如有卵鞭虫病、隐鞭虫病、鱼波豆虫病、毛管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等以及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全池泼洒的用药浓度:春、秋季为0.7毫克/升(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按5:2进行配制),夏季一定要降到0.5-0.6毫克/升。用药时间可以选择晴天午后进行,一定要全池泼洒均匀,用药后要做好解救鱼浮头的准备工作。

二、硫酸铜的用途

1、分析试剂

(1)有好几种化学分析都需用到硫酸铜,将它用于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中可以检验还原糖,在反应中,二价铜离子可以被还原成一价不溶红色沉淀氧化亚铜。

(2)硫酸铜还可用于双缩脲试剂中检测蛋白质,或者用于检验贫血。

(3)将血样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如果血样中含足够血红蛋白,血样就会快速下沉,如果血红蛋白含量不够,血样就会悬浮在溶液中。

(4)焰色反应中硫酸铜出现蓝绿色,比钡离子的颜色蓝得多。

2、有机合成

(1)硫酸铜可以用于有机合成,无水盐用于催化转缩醛反应。

(2)无水盐与高锰酸钾反应可以生成一种氧化剂,用于伯醇的转换,有机工业一般用作合成香料和染料中间体的催化剂。

3、药用

硫酸铜可以用作催吐剂,虽然它的毒性很大,但其仍是世界卫生组织ATC代码_(V03)列出的一种解毒剂。

4、农业

(1)硫酸铜可以杀灭真菌,将其与石灰水混合后就会变成波尔多液,作为杀菌剂可以控制柠檬、葡萄等作物上的真菌,防止果实等腐烂。

(2)稀溶液可以用于水族馆中灭菌,以及防治蜗牛。

(3)由于铜离子对鱼有一定毒性,试验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大多数真菌只需非常低浓度的硫酸铜就可被杀灭。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撒硫酸铜鱼多久开口,硫酸铜的用途”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476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硫酸铜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