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养什么鱼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5:25  浏览次数:1590
内容摘要:1、坚持巡田:要做到早晚巡田,清晨观察鱼类是否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2、清理鱼沟、鱼坑:鱼沟鱼坑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一段时间后容易淤积,要经常清理,疏通鱼沟和鱼坑中淤泥。3、调节水位: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适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6-8公分,以利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一、稻田养鱼技术要点1、坚持巡田(1)首先一定要进行早晚巡田,早上观察鱼类是否会出现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2)晚上一定要检查吃食的情况,检查田埂有没有坍漏,进出水口是否通畅,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修复。2、清理鱼沟

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养什么鱼好

回答1、坚持巡田:要做到早晚巡田,清晨观察鱼类是否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2、清理鱼沟、鱼坑:鱼沟鱼坑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一段时间后容易淤积,要经常清理,疏通鱼沟和鱼坑中淤泥。3、调节水位: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适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6-8公分,以利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

一、稻田养鱼技术要点

1、坚持巡田

(1)首先一定要进行早晚巡田,早上观察鱼类是否会出现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

(2)晚上一定要检查吃食的情况,检查田埂有没有坍漏,进出水口是否通畅,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修复。

2、清理鱼沟、鱼坑

(1)鱼沟鱼坑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果长时间不清理就会淤积,所以一定要经常清理,疏通鱼沟和鱼坑里面的淤泥,捞取草渣残饵,这样才能畅通无阻。

(2)翻耕插稻时一定要严防泥浆回流到鱼坑里面,高温季节可以在鱼坑上搭遮荫棚,使鱼安全渡夏。

3、调节水位

(1)可以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及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6-8公分即可,这样有利于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

(2)这时鱼的体积比较小,可以进行浅灌,中期正值水稻孕穗需要大量水分,田水一定要逐渐加深到15-16公分,因为这时鱼会逐渐长大,游动强度也会加大,食量增加,加深水位有利于鱼生长。

(3)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这时要经常调整水位,一般保持10公分左右。

4、防洪抗旱

(1)由于近几年来气候比较异常,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稻田养鱼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2)干旱时一定要注意蓄水保鱼,节约用水,台风暴雨来临时要做好准备,防止田水满溢逃鱼。

(3)如果有鱼坑稻田,可以把鱼集中在鱼坑里面然后四周用网拦住,或者在鱼坑上面加网罩,这样能起到保鱼防逃的作用。

二、稻田养什么鱼好

1、稻田养鱼的放养品种主要以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比如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还可以放养一些鲢鳙鱼,但要注意,鳊鱼不能放养。育秧田培育夏花可放3-5万尾每亩;稻鱼并作培育鱼种可放5-7cm夏花1500-2000尾每亩;如果养殖食用鱼,双季稻田连养每亩可放(夏花)鲤鱼300尾、鲫鱼100尾、鲢鳙鱼共50尾。

2、稻鱼可以进行轮作,投饵饲养,每亩放大规格草鱼种100-120尾,鲤鱼、鲫鱼150-200尾,鲢鱼30-50尾,鳙鱼2-10尾,每亩可产200-250千克。放养时间一定要早,单季稻田养鱼或稻鱼连作养殖食用鱼,一般在秧苗移栽返青后放养。稻鱼轮作可在收稻后马上进行灌水养鱼,到翌年插秧前捕鱼。

3、稻田养鱼施肥主要农家肥、基肥为主。使用化肥时一定要掌握安全浓度,避免直接洒到鱼沟里,可以半块田半块田的轮施。农药一定要严格掌握浓度,常用药有乐果、甲胺磷、敌百虫、杀虫双、井岗霉素等,毒性较大的有呋喃丹、鱼藤精、五氯酚钠、毒杀酚、波尔多液等药剂,这些药剂不能使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养什么鱼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47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稻田鱼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