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建设饲养池:对池塘、沟渠进行改造,作为养殖水蛭的饲养池,排水口、进水口要用网布做成护栏,防止水蛭外逃。2、养殖要求:幼水蛭可投放8万条/亩,种水蛭可投放20公斤/亩,池塘底部要放一些树枝和石块,并栽培水草、蒲草等水上植被,以便为水蛭提供栖息、产卵场所。3、日常管理:不可在池塘的进水口处使用农药和化工品,以防污染水源,进入夏季后要密切关注水温的变化,水温过高时会影响到水蛭的生长。
一、水蛭的养殖技术知识
1、建设饲养池
(1)对池塘、沟渠进行改造,以便当作养殖水蛭的饲养池,若要人工建造,则饲养池的高度应为2米左右,宽度为3米左右,水深为1米左右,长度不限。
(2)饲养池的排水口、进水口要用网布做成护栏,避免水蛭逃跑。
2、养殖要求
(1)养殖期间,每亩饲养池可投放幼水蛭8万条左右,种水蛭可投放20公斤左右。
(2)池塘底部要放置一些树枝、石块,同时还要种植适量的水上植被,比如水草、蒲草、莲藕、茭白等,以便为水蛭提供栖息、产卵、遮阳场所,为水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饲养池中可以泼洒一些粪水,这样既能调节水质、培养浮游生物,又能增加池塘底部的腐殖质含量,利于水蛭生长。
3、日常管理
(1)养殖期间应控制好水质,禁止在池塘的进水口处使用农药、化工品,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2)水温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温度过低的井水不宜用来养殖水蛭。若使用泉水,则要等水温上升后才能放入池塘(碱性过重的泉水也不能用来养殖水蛭)。
(3)进入夏季后需密切关注水温的变化,若水温过高,则水蛭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太阳直射水面时会导致水温上升,建议在池塘旁边种植一些遮阴植物,并增加换水次数,使水温保持在15-30℃。
4、饲料管理
(1)养殖期间,可投喂贝类、草虾、螺类、动物血液等,投喂量不宜过多。
(2)每100平方米水面可投放5公斤左右的田螺,每周可向池塘内投放带有禽畜血块(不用添加食盐)的木块,血块的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天。
5、繁殖管理
(1)水蛭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和繁殖能力,5月份初至9月份是它们的产卵期,卵经过20天左右便可孵化。幼水蛭在饲养得当、营养充足、水质较好的条件下每个月可增长2厘米左右,到了秋季便可变为成蛭。
(2)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水蛭通常会在5月份初开始产卵茧(5月份中旬为繁殖高峰期),一直持续到6月份中旬,产卵茧期间要保持安静,不可在岸边走动或发出震动声,否则正在产卵茧的水蛭会受惊逃离,导致繁殖失败。
(3)水蛭产下卵茧后可收取至其他池内进行养殖(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让卵茧在穴道内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大概经过11-15天便可孵出幼蛭,刚孵化的幼蛭与成体较相似,颜色多为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7条细纵纹,颜色多为紫灰色。
二、水蛭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1、养殖条件
(1)养殖水蛭的场地应在光照条件良好、能够避风的地方建造,春季、秋季的光照要满足水蛭的生长需求,冬季要做好防寒工作。
(2)养殖场还要根据水蛭的生活习性来建造,既要确保适宜的温度、湿度、水质、光照等条件,又要尽量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以增加养殖收益。
2、投放种苗
(1)水蛭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生长能力,所以养殖后通常能够达到较稳定的产量,同时由于其繁殖期大多集中在6月份,因此春季便可投放种苗。
(2)春季的温度条件较适宜,适合水蛭生长,此时开始养殖通常到了10月份左右便可收获加工。
3、合理投喂
(1)螺肉、浮游生物是水蛭的主要饵料,也可以将各种动物的血肉、内脏作为饵料。
(2)养殖期间还可以投放一些农作物秸秆和普通的田螺,这样能够为水蛭补充天然饵料。
(3)田螺的投放数量不能过多,避免影响到水蛭的生长,比如与水蛭争夺生长空间,使得其繁殖能力下降。
4、日常管理
(1)水蛭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所以养殖期间的主要管理工作为调节水质。
(2)野生水蛭对水质的要求不严格,但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若水质发生较大的变化,则依然会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养殖期间可将水温保持在20-30℃左右,并且水中的溶氧量要适宜。
(4)进入冬季后若气温低于10℃,则水质会停止进食,并钻入土壤中(或树叶下)冬眠,所以冬季要排出池水,覆盖稻草,这样既能为水蛭保温,又能保持泥土的湿润度。
(5)若要带冰越冬,则需适当加深水位,避免池水完全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