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牛粪便带血用什么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2:58  浏览次数:2254
内容摘要:牛粪便带血,主要是霉菌性胃肠炎、细菌性胃肠炎、中毒、过劳、寄生虫等引起的。针对霉菌性胃肠炎,可灌服0.9%食盐水2500-4000毫升,每日2-3次,同时供给新鲜青绿多汁饲料;重者需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3000毫升、VC2-4克。针对细菌性胃肠炎,可用大蒜60克,捣碎,然后加适量水灌服,每日3次;重者肌注氯霉素,每公斤体重每次5-10毫克。一、牛粪便带血用什么药1、霉菌性胃肠炎引起的便血灌服0.9%食盐水2500-4000毫升,每日2-3次,同时供给新鲜青绿多汁饲料。重者需静注5%葡萄糖氯

牛粪便带血用什么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回答牛粪便带血,主要是霉菌性胃肠炎、细菌性胃肠炎、中毒、过劳、寄生虫等引起的。针对霉菌性胃肠炎,可灌服0.9%食盐水2500-4000毫升,每日2-3次,同时供给新鲜青绿多汁饲料;重者需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3000毫升、VC2-4克。针对细菌性胃肠炎,可用大蒜60克,捣碎,然后加适量水灌服,每日3次;重者肌注氯霉素,每公斤体重每次5-10毫克。

一、牛粪便带血用什么药

1、霉菌性胃肠炎引起的便血

灌服0.9%食盐水2500-4000毫升,每日2-3次,同时供给新鲜青绿多汁饲料。重者需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3000毫升、VC2-4克。

2、细菌性胃肠炎引起的便血

用大蒜60克,捣碎,然后加适量水灌服,每日3次。重者肌注氯霉素,每公斤体重每次5-10毫克,配合内服磺胺嘧啶,首次量每公斤体重0.2克,维持量为0.1克,每日2次。

3、中毒引起的便血

取石灰50-100克,加水1000-1500毫升,充分搅拌后,静置沉淀5-10分钟,取上层清液,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用2-3天。重症者需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400毫升。

4、过劳引起的便血

取苏木50-75克,水煎候温,加入切碎的鲜铁树叶50-75克,1次灌服,每日3次,连服3-5天可愈。

5、寄生虫引起的便血

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有片剂、针剂、粉剂等。片剂:5mg/片,采用口服,每35kg体重用药2片;针剂一般5毫升(0.05g)装,采用皮下和肌肉注射(切勿静脉注射),每kg体重用0.02ml;粉剂,灌服或拌料,每kg体重0.3g。

二、牛粪便带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霉菌性胃肠炎

霉菌性胃肠炎主要是喂饲了发霉饲料引起的。病牛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甚至停止,持续拉稀,粪便恶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体温不升高,使用各种抗菌剂治疗无效。

2、细菌性胃肠炎

牛由于采食脏物、污水,极易引起细菌性胃肠炎。病牛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反刍减少甚至废绝,持续拉稀,初期排粪如喷射状,后期排粪乏力,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

3、中毒

牛饲喂过酸的青贮料、酒糟,易引起瘤胃酸中毒。病牛表现为精神沉郁,结膜呈淡红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目光呆滞,步态蹒跚,严重者卧地不起,磨牙呻吟,肌肉颤抖,呈昏迷以至虚脱状。初期排灰色稀粪,继而转为绿色泡沫状水泻,如不及时治疗最后便血死亡。

4、过劳

耕牛过冬后体质消瘦,开春后突然负重役,会导致筋骨和脏腑均易受伤。病牛表现为食欲减少或废绝,整日卧地,疲惫乏力,长期持续拉稀,粪中混有泡沫、黏液和血液,但体温不升高。

5、寄生虫

某些寄生虫寄生于胃肠道的破坏消化道粘膜,造成出血的现象,随粪便排出,如小袋纤毛虫等。病牛表现为腹泻、便血、衰弱和消瘦,结肠和盲肠呈溃疡性肠炎病变,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牛粪便带血用什么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436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牛粪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