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泥鳅和黄鳝的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13:02  浏览次数:1032
内容摘要:品种:泥鳅属鳅科,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鳝鱼属合鳃鱼科,6-8月所产的最肥。体型:泥鳅比黄鳝小,其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须5对;黄鳝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一、泥鳅和黄鳝的区别1、品种不同泥鳅属于鳅科,全年都可采收,可鲜用或烘干用,也可食用、入药,被称为“水中之参”;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营养价值甚高。2、体型不同泥鳅有鳞,体为长圆柱形,口下位,呈马蹄形,尾部侧扁,上颌

泥鳅和黄鳝的区别

回答品种:泥鳅属鳅科,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鳝鱼属合鳃鱼科,6-8月所产的最肥。体型:泥鳅比黄鳝小,其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须5对;黄鳝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一、泥鳅和黄鳝的区别

1、品种不同

泥鳅属于鳅科,全年都可采收,可鲜用或烘干用,也可食用、入药,被称为“水中之参”;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营养价值甚高。

2、体型不同

泥鳅有鳞,体为长圆柱形,口下位,呈马蹄形,尾部侧扁,上颌3对,较大,口须5对,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为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是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的下半部是白色或浅黄色;鳝鱼无鳞,体细长呈蛇形,尾尖细,体前圆后部侧扁,唇颇发达,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

3、营养成分不同

每100g泥鳅含热量15.00大卡、脂肪0.20g、纤维素0.50g、碳水化合物2.90g、蛋白质0.80g,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每100g黄鳝含水分80g、脂肪0.9g、蛋白质18.8g、钙38mg、灰分1g、磷150mg、铁1.6mg。

4、分布范围不同

(1)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具体分布在中国(广西、北京、天津、河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山西、湖南、山东、福建、浙江、辽宁、香港、广东、吉林、台湾)、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萨哈林州、阿穆尔州)、澳大利亚、柬埔寨、西班牙、越南、意大利、加拿大、德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老挝、缅甸。

(2)黄鳝的原产地是孟加拉国、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日本、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由美国引进,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

二、黄鳝的生活习性

1、黄鳝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夜间出穴觅食,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冬季与干季时,会掘穴深至地下1-2米,数尾鱼共栖,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

2、黄鳝为肉食凶猛性鱼类,能捕食各种小动物,如昆虫及其幼虫,也能吞食蝌蚪、蛙和小鱼,摄食多属啜吸方式,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三、泥鳅的生活习性

1、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触须、侧线等十分敏感,但由于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触须和侧线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通常使用鳃呼吸,此外还能进行肠呼吸,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仍可存活很长时间。

2、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取食浮游动物,人工喂养时可投喂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嫩植物茎叶、水蚯蚓等,由于泥鳅取食广泛,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清洁工”的作用,在繁殖季节,摄食量则更大些,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样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泥鳅和黄鳝的区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04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泥鳅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