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忘记、健忘也是一种幸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2:2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28
内容摘要: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意思是,忘记脚的存在,穿什么样的鞋子都合适;忘记腰的存在,系什么样的带子都合适;忘记是非之争,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心情舒畅。太阳有起有落,

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意思是,忘记脚的存在,穿什么样的鞋子都合适;忘记腰的存在,系什么样的带子都合适;忘记是非之争,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心情舒畅。

太阳有起有落,生活有苦有甜。

善忘,也可以是一种福气。

1、忘 年

人这一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

随着岁月的流逝,增长的不只是皱纹,还有宽阔的胸怀。

在变老的路上,有人活得老气横秋,有人却老得精彩,老得自在。

这是因为,真正的优雅,是内心的从容。

季羡林先生曾说:“我虽年届耄耋,内部零件也并不都非常健全,但是我处之泰然。”

陶渊明有两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这便是季老对待衰老的态度。

康德说:“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们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莺,有他们的夜曲。”

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年龄,才能始终保持一颗不老的心。

衰老是自然的规律,而心态的年轻可以带动身体,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在变老的路上,好好善待自己。

2、忘 言

学会沉默,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越是浮躁的人,就越爱通过言语来表现自己。

俗话说得好:会说话的人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人惹人恼。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说话特别不讲究,为此得罪过很多人。

一次,曾国藩的父亲过寿,他酒后忘形,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结果令对方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深刻反思,给自己定下了“戒多言”的目标。

他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言语上的过失。

曾国藩认为,人有两种不好的习惯,一个是骄傲,一个是多言。

他也曾告诫自己的孩子:“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没经历过别人的苦,就别劝人大度;没了解事情的经过,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该说的话,三思后说;不该说的话,忘而不说。

俗话说:祸从口出。

不妄语,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便是《礼记》中:“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

3、忘 烦

古人说: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生活中,绝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

从前有个老太太,生养了两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嫁到了洗衣店。

于是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脸,为两个女儿发愁。

赶上雨天,她担心洗衣店的衣服晾不干;若是晴天,她又怕伞店的雨伞卖不完。

后来有个聪明人开导她:

“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呀!下雨天,您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睛天,您小女儿家顾客盈门。无论老天爷是什么脸色,您家都有好消息啊!”

老太太一想,果然如此,从此高兴起来,每天都过得很舒心。

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烦恼也会在不经意间溜走。

民间流传着一首《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牵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选,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晓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若能做到忘记烦恼,心灵就少了许多负累。

朴实的语言里,隐藏着无比通透的大智慧。

做一个善忘的人,丢掉包袱,轻装前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忘记、健忘也是一种幸福”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88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