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什么是禅茶文化,禅茶文化的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3:0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97
内容摘要:什么是禅茶文化,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

什么是禅茶文化,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禅茶”的基本程序

相比于普通的茶道,禅茶中有程序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气质有关。其间,主泡者除了做相应泡茶的动作外,还要给予喝茶者一些相应的指导,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真正的“禅茶精神”。

1 调息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先进行静坐调息。

2 煮水

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3 侯汤

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4 洗杯

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5 烫壶

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6 赏茶

向客人展示茶叶。

7 投茶

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

8 冲水

泡茶冲水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9 洗茶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

10 泡茶

茶壶就像人心,要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1 分茶

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2 敬茶

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

13 闻香

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4 观色《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

15品茶

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6 回味

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17 谢茶

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唐末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种方便。禅师们认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远水搬柴皆妙道。

吃茶是从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当然也有妙道。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让人们在极小的事物中体认自性。

茶与“禅”的修行有很大关系,茶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且能提神醒脑,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

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才有了“禅茶一味”的哲学命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什么是禅茶文化,禅茶文化的精神”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8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