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西塘汉服文化周201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2 04:0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783
内容摘要:西塘汉服文化周2019,华夏之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在风雅恬静的西塘,

西塘汉服文化周2019,华夏之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

在风雅恬静的西塘,点花钿,描青黛,一袭襦裙霓裳,曲裾轻舞。

走过秦汉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一步步踏过青石板,梦回千年。

穿上汉服去西塘,衣袂飘飘地走在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等一个不期而遇的他。

巷道纵横的西塘,最配丁香般的姑娘。撑一把油纸伞,轻挥衣袖,带起清风阵阵。

西塘是个街巷繁多的古镇,有120多条巷弄,不少游客罕至的小巷子里,听不到人声鼎沸,看不到车马熙攘,安静得像是一个避世之所。

静谧悠远的青石板路,揉碎了江南清秀婉转的朦胧烟雨。白墙灰瓦雨如烟,古巷石桥月半弯,走进西塘,在薄雾的晕染下,如同踏入了一幅淡彩的宣纸画。

石皮弄是西塘最著名的一条弄道,狭长的一线天,窄仄到只能容纳一个人。

脚踩青石板,两侧是高耸的大宅石墙,想起从前,墙的那边是几进几出的深宅大院,心中便升起了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悠远。

细步于烟雨长廊,流转在古老的水榭人家,不经意间,就邂逅了千年的历史沉香。

廊棚苍老,弄堂幽深,身着轻盈飘逸的汉服,似乎辗转踏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穿过廊桥,在一棵苍劲的古树下临水而坐,一边吹着河风一边看流水潋滟,可以像神仙一样的惬意悠闲。

水是江南的脉搏,亦是西塘的灵魂。

乘坐乌篷船,在吱吱呀呀的桨声中缓缓摇晃,沿着胥塘河蜿蜒流过,随小船驶向远方,江南水乡的风韵一点点映入眼帘。

河边小憩,倚阑握卷听风起。一回眸,一蹙眉,便惊艳了千年的时光。

微风渐起,送来阵阵丹桂幽香。天空行云飘过,掬一把明清的水,时间在此刻定格。

西塘不大,却也在古镇深处藏着精致淡雅的江南园林。可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醉园初建于明朝,虽然距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但是庭院房屋保存完好,在极小的空间内,把江南庭院建筑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园内栽种的绿植也是恰到好处,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一砖一瓦,一窗一棂,处处雅致精巧。

置身醉园,手执一把桃花扇,在清幽的背景里,于山水、田园、庭院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最美不过西塘夜。

夜微凉、灯微暗、暧昧散尽、笙歌婉转。红衣佳人白衣友,朝与同歌暮同酒。

沿河两岸的灯光次第亮起来,小店的霓虹一盏盏一串串,轻轻摇曳着点点星光,如天上的街市落入凡间。

灰墙、水阁、小船、石桥....白天走过的路,到了晚上仿佛变了模样,在灯光下显得朦胧而陌生。

慢慢地,整个西塘的红灯笼都亮了起来,高高悬挂在檐角、门前、廊沿上,映着的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清秀俊朗。

晚上月光朦胧,柳也朦胧,鸟也朦胧。在环秀桥下放一盏莲花灯,许下心愿。

夜渐渐地深了,街旁各式各样的窗门和花灯,透出淡淡的黄色。日渐寒凉的秋天也因为这样柔和的光线重新温暖起来。

越长大越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真的是太美了。

以前也觉得古代人的裙子太长了,拖到地上真的很心疼,后来终于明白因为这样古代女子走起路来才能莲步生花,虽然汉服穿起来略微复杂,但也代表的祖宗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希望这些美好文化,可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图片来源 | 微博、网络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西塘汉服文化周2019”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84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