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说
像大多数事物一样,关于白茶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神话传说。
据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后改名为太姥山。
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亲手种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
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在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唐朝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宋朝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
《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
明朝
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云:“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就是现今生产的白茶制法。白茶是真正的“不近人间烟火”。
清朝
白茶的生产,是于清嘉庆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政和县在1880年发现大白茶,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
近代
到上世纪50年代,白茶始终都有生产或从茶农收购,保证福建省外贸出口的需要。由于场地与气候的原因,白茶产量很低,因此茶农有一句常用的话“辛勤不解天气变化”。
1963年,福鼎茶厂白琳茶厂运用热风萎凋槽技术生产白茶,获得成功,产量才开始提高。另外,从历史角度来看白茶专门是出口创汇的茶类,素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
而且早期的白茶原来产量少,主要用于出口,所以国内知名度低,直到本世纪初,国内才出现少量白茶,随后逐渐兴起。
许多人不认识白茶为何种茶。也就最近十数年的时间才开始名声大噪,如今市面上如此多的老白茶到底从何而来,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