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喝茶前都应该注意哪些礼仪,你真的知道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2:23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025
内容摘要: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只有商务场合和社交场合才讲礼仪。其实我们在平时的上班,走亲访友,吃饭,喝茶等都需要礼仪。而中国的茶文化礼仪更是博大精深,粗略讲述又害怕各位茶友们

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只有商务场合和社交场合才讲礼仪。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上班,走亲访友,吃饭,喝茶等都需要礼仪。

而中国的茶文化礼仪更是博大精深,粗略讲述又害怕各位茶友们只学会一点半点,反而四不像。

但是呢,详细讲解恐怕又能口若悬河讲述三天三夜都讲述不完。于是,茶姐决定把喝茶各个时间段拆开来一节一节和各位茶友们讲述。

今天茶姐就来跟大家讲解一下喝茶前都应该注意哪些礼仪,以后让别人在茶还没开始喝的时候就觉得你是“老司机”。

喝茶前的茶礼仪

1、座位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

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座位方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忌讳对头坐,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的坐!哪怕就是只有你和主人两个人,也不要坐对头的,知礼的客人应该做主人右边的卑位,人多,实在避免不了做对头的情况,小孩子来坐这个位置。

2、第一道礼节

客人的礼仪最重要的是答礼,也称回礼!所谓的第一道礼节,是指主人冲泡了第一泡茶品,并且请你品尝的时候,作为客人的第一次回礼。

正式的、正规的第一次客人回礼是这样的:起身,男性抱拳女性合十,一躬,坐下,双手接过(或者双手捧起茶杯)先闻香,后慢慢缀茶一口,放下茶杯,口中称赞主人。

注:

抱拳者,右手握拳左手包上去,如今的电视剧里大多做得挺规范的。合十者,双手手掌伸长合在一起就是啦。一躬,躬身行礼。

躬身越低,表示对于主人越发尊敬,对于主人是长辈客人是晚辈,躬身应该至少为45度的“倾斜角”。

3、喝茶四姿

站姿

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双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微呈八字分开,左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于小腹部。

走姿

以站姿为基础,切忌上身扭动摇摆,行走应尽量成一条直线,到达来宾面前若为侧身状态,需转成正向面对;

离开客人时应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切忌当着对方掉头就走,这样显得非常不礼貌。女性可以双手同站姿交握胸前,男性双臂下垂于身体两侧,随走动步伐自然摆动。

坐姿

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头抵上颚,眼乎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

女性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面前桌沿;男性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拳轻搭于前方桌沿。全身放松,调匀呼吸、集中思想。

如果作为来宾被让于沙发就座,则女性可正坐,或双腿并拢偏向一侧斜坐,双脚可以交叉,双手如前交握轻搭腿根;男性可双手搭于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双脚必须下垂且不可抖动。

跪姿

跪姿分为跪坐、盘腿坐、单腿跪蹲,两腿并拢双膝跪在坐垫上,双足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足上,挺腰放松双肩,头正下颌略敛,舌尖抵上颚,双手交叉搭放于大腿上(女性右手在上,男性左手在上)。

盘腿坐只限于男性,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单腿跪蹲常用于奉茶,左膝与着地的左脚呈直角相屈,右膝与右足尖同时点地;也可左脚前跨膝微屈,右膝顶在左腿小腿肚处。其他姿势同跪坐。

中华茶文化深不可测,这些礼仪或许也只是九牛一毛。但是,茶的魅力不就在这种无穷无尽的求知中体现吗?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喝茶前都应该注意哪些礼仪,你真的知道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67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