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人风骨:茶道坐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0:0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07
内容摘要:中国式茶道要求茶人不仅要深谙茶药同源如何作用于身体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确的泡茶手法:中正、行云、流韵;还要具备有助于正身、健康养生的身法。当掌握了把自我身心修得通透健康、干净清明的身法,那么对于自己当下

中国式茶道要求茶人不仅要深谙茶药同源如何作用于身体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确的泡茶手法:中正、行云、流韵;还要具备有助于正身、健康养生的身法。

当掌握了把自我身心修得通透健康、干净清明的身法,那么对于自己当下应喝哪种茶,就会有非常精准的选择;茶修或行茶时的身姿和神韵才能保持温婉雅致、浩然正气、心无挂碍、清静柔美的状态:

随着不断的修习,茶道师面对的每一位茶客的身体状态,也会具备瞬间感知的能力;慈悲平等的心灵犹如阳光般宁静而温暖的绽放;准备适宜于茶客身心状态的茶品,结合茶修导引功法,随着修身的延展,使茶客不仅在身体层面得到清净健康的滋养,心灵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触动和觉醒。

正身,是中国式茶道强调的重要身法之一。

如何正身?

茶人在行茶时,头、眼、肩膀、腰背、胸腹、骨盆、双腿、双脚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保持端正。

中国式茶道要求茶人在行茶前后和过程中,正身和坐姿标准有以下几种:

1、伏案桩正坐。右手握固,左手握虚,两手拳心立放在茶桌上,略宽于肩;腋下打开保持空虚,肩膀和两臂保持放松;气血虚弱的人亦可两手都握固;

2、头不能左右歪斜,不能向前探;鼻尖与肚脐在同一垂直线上,不能伸出身体之外;两耳与肩垂直;下颌回收微含,头顶与脊柱始终保持在垂直状态;

3、肩膀左右平等,不能倾斜、一高一低,尤其在提壶注水和出汤时;

4、后背脊柱要保持中正,不能含胸塌腰;命门、腰部要自然放松,尾骨内卷;

5、坐在椅子上:要坐于椅子前端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处;两腿、两脚要自然放松,两脚稳稳地放在地面上,脚趾向正前方,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肩宽;

6、跪坐:坐在地板上,两腿并拢,两脚大拇指相连,两脚踝打开,使其成为一个圆盆状,让臀部安安稳稳的坐在其中;如果感到困难,可以使两脚踝合并,两个臀尖坐在脚后跟上;上半身的姿势同上;

7、盘坐:盘坐分为三种。

一是散盘,两脚自然交叉,两膝自然向下放松即可;

二是单盘,右脚放在左腿大腿根处,或左脚放在右腿大腿根处,脚面向上;

三是双盘,也称双跏趺或七支坐法,两脚依次分别放在两大腿根处,脚面向上。相对于前面几种坐姿,双盘是最标准、快速达至最好养生效果和静心效果的盘坐方式。

8、盘坐还有比如跨鹤坐、至善坐、自在坐、英雄坐、美人坐等等。

双盘是中国式茶道最终的标准坐姿。

茶人灵魂纯净、心灵至善至美,很多都有些禅修基础。但即使禅修、或修炼瑜伽多年,也未必能达到长时双跏趺禅坐如如不动的定力。

中国式古法茶道最起码的讲究:要有三个小时以上双盘行茶如如不动的定力;对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深刻审美能力;有禅修、太极实修的基础;有对道家文化的通透领悟力、以及道家修身领域亲身的探索经验;这对一个茶道师的要求相对来说较高。但对于想修学中国式茶道的学员也不要有畏难心理,中国式茶道的清修方式,是依见、修、行、证次递修学的。顿修与渐修相辅相承,修学过程温暖、轻松、慈悲、有力量。

修行无二路,身心不二门。心灵层面的所有问题,一定可以在身体层面找到原因。身体细胞的记忆力远远胜于大脑,而且更加隐蔽和精微。如果没有修身和静心基础,便很难敏锐地觉知和捕捉到它。

就算你的身心携带者无始劫以来的不良习性因子,在不断的自我反省的同时,也要充分相信这一世的自己,能够截断横流,让不良因子或种子当下往生。今世原生家庭或后天成长中的所谓不良影响,通过对中国式茶道的深入修学,你会具备每个当下转变心念的力量和勇气:积极、乐观而坚定。

过去心了不可得,未来心了不可得,现在心亦是刹那刹那间了了不可得。

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心安即是家,吾命由吾不由天。反者,道之动。

中国式茶道的静心与养生,恰恰从修身入手。虚静、空寂、坐忘,不造作于外相。可于自然清风为伴,可于山水日月为伍。从茶道修身与养生、独饮清修、到茶席共修......信、解、行、证,其循序渐进的修学方法,让自己由内而外的脱胎换骨,莲花重组;使每一位修学中国式茶道的同修一步一步修炼而达至健康、阳光、慈悲、清净、禅定有力的生命状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人风骨:茶道坐姿”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51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