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道与茶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2:1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555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饮茶之风盛行,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当我们踏入关于茶的世界的时候,茶文化与茶道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每当我们提起茶文化与茶道的时候,总感觉两者非常相像,却又弄不清哪里不一样。

中国自古以来饮茶之风盛行,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当我们踏入关于茶的世界的时候,茶文化与茶道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每当我们提起茶文化与茶道的时候,总感觉两者非常相像,却又弄不清哪里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聊茶文化、茶道是什么,茶文化与茶道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不同的人,对于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对于大众茶友来说,茶道与茶文化其实就是一回事,就是关于什么样的茶是好喝的,怎么泡可以更好喝、更美等等。但是对于从事茶业的人员来说,茶文化包括了茶叶的生产、茶具的制作,基于茶而形成的社会制度,以及茶礼、茶俗等精神文化部分等等。更严格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属于茶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范畴。

下面,为了大家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茶文化和茶道的概念,我们就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去聊。

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和精神,包括了茶艺、礼法、环境和修行四大要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以及明伦之礼。

中和之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诠释此道的一个词。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作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与生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均衡、和谐、美好关系的理想追求。

自然之性

随性而自然,是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追寻的情趣。茶道中关于“自然”的追求,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追求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

清雅之美

清,是指饮茶物质环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饮茶的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于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毕竟大俗也可大雅。

明伦之礼

是指基于饮茶活动所体现的行为礼仪、交流礼仪等。比如,饮茶时,其人仪态端庄整洁,与人交流守礼而有节,令人十分畅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关于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上面我们所说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为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物质文化

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

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茶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有关茶的管理措施,我们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茶税、内销、外贸等、

行为文化

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各民俗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

心态文化

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正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实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茶文化也好,还是茶道也好,都是围绕“喝好”一杯茶展开的,离开了茶,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或茶道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道与茶文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50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