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云南澜沧: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3 03:26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40
内容摘要:茶从哪里来?茶从景迈山来。景迈山在哪里?景迈山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布朗族、傣族先民在茫茫林海中为后人留下2.8万亩古茶园。据中科院专家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

茶从哪里来?

茶从景迈山来。

景迈山在哪里?

景迈山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布朗族、傣族先民在茫茫林海中为后人留下2.8万亩古茶园。据中科院专家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堪称“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5月刚刚过去,春茶采摘已经结束,但开通才一年的昆明至澜沧航班仍是满座,天南地北的游客继茶商后纷至沓来,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在溪涧边采一片茶叶,在山花中品一杯普洱,在晨雾中聆听傣家姑娘的清歌,追寻茶源之旅由此开启。

从澜沧县惠民镇出发前往景迈山,山门前设有茶叶检查站,山上有傣族聚居的景迈、布朗族聚居的芒景两个村委会和10多个自然村,各村的茶鲜叶都以“景迈山普洱茶”命名,外山的茶叶不能进山,以确保当地茶叶品质的地道和纯正。

行进在弹石铺就的山道上,古树挺拔,鹧鸪声声,茶园飘香,洗涤着远来者的倦怠和浮躁,越往茶山深处行,心越安宁,越欢喜。

因为有客人从远方到来,芒景村村支书南康早早就起来在火塘上烤茶,木瓦房里茶香缕缕。南康在族人中颇有威信,在他的带领下,芒景村成立了茶叶合作社,有社员300多户,茶园上万亩,古树茶有3000多亩,合作社注册商标叫“阿百腊”。

“‘阿百腊’布朗语就是‘茶魂’的意思,寄托着布朗人对茶的信仰。”南康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开荒种茶,并留下遗训: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牛马牲畜也有衰亡之日,只有漫山遍野的茶才能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种茶对于布朗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与山林、与祖先在说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茶让布朗人走上致富之路,布朗人更加珍爱上天的厚赐,也更加珍视自己的传统。翁基古村位于芒景村的古茶园内,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布朗人家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家家门前新修的排水沟让村子即便是雨天也清朗、整洁,屋前的三角梅与村里的芭蕉树红绿相映。翁基虽已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但村口一株遒劲的古柏和一座小小的寺庙依然守候着这89户人家的宁静。

走进村民哎少的家,主人微笑着把远客让进屋里,忙着为客人泡起了热茶。主人的普通话说起来有点费劲,言谈中对山外的世界抱有一份淡定和悠然。哎少今年4月才成为一名个体工商户,经营着自家的初制茶。哎少家很宽大,被问及为何不经营一下客栈,主人笑着说:“上门买茶的都是朋友,住在家里就行了。”

说起客栈,景迈山上最有名的当属仙贡夫妻经营的“景迈人家”。和南康一样,仙贡夫妻也带领240多户村民组建了茶叶合作社,注册的商标便是“景迈人家”。凭着勤劳和聪慧,傣家女子仙贡走进过外交部蓝厅,为中外客人泡上地道的普洱茶,还曾远赴非洲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景迈人家”位于山道边上,是茶客和游客落脚景迈山的首选。昆明到澜沧通航之后,夫妻俩感到15间房的客栈已满足不了客人的需求,是继续扩建还是另辟蹊径?夫妻俩今年初远赴意大利,从罗马、米兰到威尼斯,实地取经学习当地的民宿、客栈建设和经营。意大利充分利用旧房改建的做法让夫妻俩很受启发。男主人杨银海说,目前景迈山已经停止新房建设,他们考虑将客栈向寨子里延伸,升级寨子里的旧房,改造后使用统一的品牌。

不论布朗人的“阿百腊”,还是傣家人的“景迈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景迈山的各民族对茶树怀有共同的崇敬。徜徉于大平掌的万亩古茶林,这里合抱古树,巍然耸立,古树荫下,茶叶葳蕤,茶树与森林混生,山野之气盈怀,景迈山茶特有的兰香便由此萌发。古茶树外形比普通茶树高大,是因为没有被人工矮化。茶树上生长着一种当地人称为“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品种珍稀,具有药用价值,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据傣文史料记载,大平掌在公元1139年之前,就出现茶叶交易市场——“嘎轰”,景迈山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

藏在深闺无人识,对景迈山而言渐成过往。为保护好人类这一珍贵的茶源地,2010年,普洱市就启动了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规划申报总面积26.55万亩,其中遗产区面积10.75万亩;2012年,景迈山古茶林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迈山的条条茶马古道,正在连通世界。(记者 张 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云南澜沧: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4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