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以茶待客,这些茶桌礼仪你都了解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8:4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477
内容摘要:我国作为茶的故乡,与茶结缘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年历史了。饮茶是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习惯,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从古至今都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作为“礼仪之邦”,以茶待客一直以来是中国人们交往的

我国作为茶的故乡,与茶结缘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年历史了。饮茶是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习惯,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从古至今都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作为“礼仪之邦”,以茶待客一直以来是中国人们交往的普遍礼仪。“客来敬茶”可作为一种主人对客人表达敬意的形式,“茶”已不仅仅是一物,更是一种精神,是君子之交的情怀。

知礼明礼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邀客或做客时,这些看似简单的茶桌礼仪却十分重要,那么在喝茶的时候怎样才算是知理明理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茶桌礼仪中那些作为主人和客人该做的事情吧。

主人礼仪

①问客

如果费尽心思准备好的茶叶,却不被客人所喜欢,这对主客都不是好事。因此不妨先对朋友介绍家里都备了哪些茶,询问一下来客喜欢哪种茶,如此投其所好便不会出错了。

②温壶洗具

温壶洗具是泡茶首个环节,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用沸水烫洗茶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避免品茶的人担心茶具的是否干净,又可利于后续泡茶。

③茶倒七分满

有老话讲“酒满敬人、茶满欺客”,还有“七分茶三分情”的说法,因此茶不可倒得太满。另外,若茶倒得过满,对于喝茶的人而言也是极不便利的,茶汤很容易洒出来,所以千万不要把茶杯斟满哦。

④注意待客的顺序

在递茶和敬茶时都要注意,要先敬客人,再敬自己人。还要先长辈后同辈。在敬茶时尽量使用“请用茶”之类的礼貌用语,做到待人恭敬有礼。

⑤勿用手直接接触茶叶

泡茶的过程中要用专用的工具取茶,比如茶则、茶匙等,不可用手直接触碰到茶叶给客人留下不卫生的印象。

⑥递茶时勿碰杯沿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饮茶的卫生,如果有茶杯托是最好的,没有茶托也注意不要碰到茶杯口沿。

⑦及时续茶换茶

续茶:主人要时常注意客人的茶杯是否空杯,尤其是泡茶的人,看到空杯或茶杯快见底的时候要及时为客人续杯,不要等客人主动找你“要水喝”。同时如果发现杯中留有茶渣,要在续茶时重新冲洗茶杯,或者换杯子。

换茶:茶叶在经过几泡水以后滋味就会减淡,如不及时换新的茶叶,客人会认为茶局已结束该走了,因此泡茶的人要掌控好时间。在品茶过程中如有新客来访,要及时换茶以示欢迎。

⑧双手奉茶

双手奉茶是最基本的礼仪,普通聚餐家长也会交代晚辈给长辈盛饭、递茶要双手奉上,以示敬意。一只手轻托茶杯底部的一处,另一只手握住茶杯中部,不要碰到杯口。

客人礼仪

①茶杯轻拿轻放

在端拿茶杯时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要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同时手指注意不要指到别人。

②不可一口饮尽

主人家选茶、洗茶、泡茶、分茶,一番细心准备,一口就饮下未免显得粗枝大叶不够尊重主人的辛苦,细细品味茶香既尊重主人还体现自己的品味。一杯茶,一般分三口饮完。

③双手接茶

主人双手奉上茶以示敬意,客人也应双手接茶以示尊重。

④不要皱眉

有人在品茶时可能会因为茶的苦涩味或者茶水烫了些就皱眉,但最好不要这样,会让主人误会你不喜欢他的茶。

⑤不可再三推却

主人家为你添茶不要再三推却,让人觉得你不领主人家的情谊,这就是“却之不恭”,不想喝了就让茶水留在杯中,主人家看到杯中有茶自然不会再添茶。

中国人好以茶会客,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暗含了许多学问。通过沏茶、倒茶、赏茶、闻茶、饮茶,往往体现出一个人饮茶时待人接物的一个礼仪。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以茶待客,这些茶桌礼仪你都了解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29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