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席上的茶器茶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3:2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83
内容摘要:一、茶席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人对茶事认识的综合表达。一个茶席的思考重点,是如何展现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是独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结合当下和对茶性的理解而通过铺陈的细

一、茶席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人对茶事认识的综合表达。一个茶席的思考重点,是如何展现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是独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结合当下和对茶性的理解而通过铺陈的细节来呈现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择茶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积累的生活素养。

选择契合的茶品,由对茶性的认识出发,选择茶的泡法、再由此决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围绕这个内容而配合,呈现出的茶席,自然带有鲜明的季节和地域性。当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观察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的。

二、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三、茶事

对喝茶这件事,古人说得直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爱茶者人数日增,若不是把茶当做解渴的饮品或者攀比的名品,会渐渐觉察到喝茶的过程会带给我们的更多滋养。这样的滋养,隐于平淡生活中了然无痕地与茶的对话,由此养成对茶深切感知的思考习惯,又凭借不同的喝茶形式传递,无论是独啜还是约几个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丝剥茧般积累得来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时空的集中展现。

四、茶礼

茶礼从何开始,尚难定论,不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这一礼仪形式却很常见。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衙内到:既然好,已是见过,不必再相,命阴阳择吉日良时,行茶礼过去就是了。”

汤显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三年,不说到纳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黛玉向凤姐讨茶吃,没想到凤姐就拿宝钗和黛玉的事情打趣她。

从这些反映古时真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茶礼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普及。茶礼不仅在汉族中盛行,很多少数民族婚礼中也有这一环节。

五、茶误

误区一:用手抓取茶叶

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也是泡茶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直接用手抓取茶叶不仅会使茶叶沾上手中的细菌或是微生物,影响健康,并且若是将多取的茶叶放回,改变茶叶存储环境,将不利于茶叶保存。因此,取茶时最好备上茶则,避免用手直接接触茶叶。

误区二:所有茶叶皆用沸水冲泡

茶叶的种类繁多、茶性也不相同,泡茶的水温自然因茶而异,而且同一种类不同级别的茶泡茶的水温标准也不一致。一般来说,越粗老的茶叶,水温应越高。例如,乌龙茶、普洱茶的茶叶较为粗老,须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而绿茶的芽叶较嫩,80度左右沸水冲泡最佳。

误区三:茶叶长时间浸泡

一般而言,茶叶浸泡4至6分钟左右,茶中的八成有益物质已析出。另外,若长时间浸泡茶叶,茶水会增加苦涩味。

误区四:直接将茶放入保温杯冲泡

冬天天气寒冷,为使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很多人会用保温杯泡茶。然而,这不仅会损失茶叶的营养成分、茶香减少,且增加苦涩味。

误区五:习惯于泡浓茶

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叶。有的人喜欢泡浓茶,茶水太浓,浸出过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胃肠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后可续水再泡3~4杯。

六、茶情

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人在喝茶的时候心容易静下来,心胸容易开阔起来,格局也会放大。

茶,从树上的一片叶子到杯中一抹绿,整个过程凝聚着上下五千年来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席上的茶器茶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21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