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唐朝茶文化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2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00
内容摘要:唐朝是“茶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并实现了从药用转向食用,再到全民饮茶的转变,因此,唐代的茶文化并非仅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阶段,具有全民性、普及性特点,是契合社会各个阶层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同时

唐朝是“茶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并实现了从药用转向食用,再到全民饮茶的转变,因此,唐代的茶文化并非仅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阶段,具有全民性、普及性特点,是契合社会各个阶层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同时,随着《茶经》一书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唐代饮茶文化

唐代喝的茶是“蒸青绿茶”。这种茶是通过先蒸,蒸完了以后杀青,然后再把它捣烂之后压成饼。因为茶易湿、易串味、易稀释,所以“蒸青绿茶”采取这种做法。

陆羽在《茶经》介绍了唐代的煮茶方法。先把茶烤一下,将茶的香气激发出来;然后敲碎,通过茶碾碾碎,再过箩筛器,筛成细粉。

唐代的分茶:“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茶汤表面的茶沫是精华,所以在分茶的时候,既要把每一碗的茶量分均匀了,而且还要把茶沫尽量给它分匀,所以《茶经》里说“令沫饽均”,要给大家都分匀了,这才是分茶的高手。

《茶经》里有“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唐朝的时候,用的是茶粉,我们以前叫沫茶。日本人所说的抹茶,其实就是沫茶。

唐代茶文化的魅力

到了唐朝,人们对茶叶的使用方法从药用转向了食用。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记载:“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从中可以看出,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一种食物,不单单是作为炼丹修仙的药物。

由此饮茶由最初的药用,发展为可食用的茶粥,再到唐朝陆羽时的煮茶、沫茶,等等各具特色的保健汤饮,蔚为大观。这体现出唐朝人们物质的丰富,茶叶在人们生活中普及,成为“比屋之饮”,不再只是粗俗的“解渴之饮”,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人“不得一日无茶也”。

在饮茶方面的讲究,也体现出盛唐的气魄——文明礼仪之邦,尚礼尚文。

茶文化东传日本演变为抹茶,更是体现了大唐文化的辐射力。

其次,唐代的茶文化,上至皇帝统治阶层,王公贵族,僧人禅寺,文人墨客,下至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茶叶进行饮用,普通群众饮价格低廉的粗茶,达官贵族等饮用细茶与茶之名品。

不同身份的人也以茶进行着不同的“仪式”,文人墨客撰写茶诗,寺院僧侣以茶参禅,皇家以茶礼佛等;唐代茶的流行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需求”。

者更体现了,茶文化的全民普及性,以及社会的繁荣,精神文明的丰富。

茶马之路的起源

唐初,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结婚,并向西藏介绍了茶。

藏族人的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基础,茶是他们缺乏维生素的最佳饮料。很快茶需求量很大。但是那里的高海拔和恶劣的气候使茶叶很难生长。而内陆市场需要大量优秀的藏族马匹,以不断扩大的军队。

随着茶叶产量的飙升和马匹市场的发展,内陆茶叶商人开始通过艰难的路线将茶叶运输到西藏,并将其换回藏族小马。这被称为“以马换茶”贸易,是“茶马之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茶经

茶圣陆羽所著的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陆羽对以前的粥茶并不认同,他认为烹茶时,用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

《茶经》中提到要将制好的茶饼碾成茶末,要把茶碾到什么程度呢?

其中有言: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碧粉缥尘非末也。此处可以看出,唐朝的人们对于特别细的茶末并不是很能够接受。

《茶经》中提倡的是煎茶法:倒水于茶釜中,将其置于火炉上,俟水再微沸(釜中之水如涌泉连珠),将准备好的茶末往釜心投下,然后用竹䇲搅动,俟沫饽涨满釜面,乃酌入碗中调之以盐,即可饮用。然而茶末经过这样一煮,会被煮烂,以致香气削减,失其原本的味道了。

晚唐时苏廙的《十六汤品》中有载一种名为“点茶法”的饮茶方式。

点茶法要求:先用茶瓶煮水,置茶末于茶盏中,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这种方法特别注重点汤的技巧,强调水流的流通,水量要适度,落水点要准确,同时还要不停地击拂,这样才能生出宜人的沫饽。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唐朝茶文化特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16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