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道的美学:一生仅此一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3 02:33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585
内容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其自然和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思考日本的文化和艺术时,也不能与四季分明的风土割裂开来。在温暖的气候中,沐浴着大自然的馈赠成长起来的日本文化,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其自然和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思考日本的文化和艺术时,也不能与四季分明的风土割裂开来。在温暖的气候中,沐浴着大自然的馈赠成长起来的日本文化,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抹茶伴随着异国文化一同来到日本,开启了以喝茶聚会为中心的新的美学世界。

不久,便出现了四叠半大小的狭小茶室。茶室配有被称作“露地”的通道和庭园,客人经过“露地”,洗手,漱口,然后进入茶室。早期的茶室并不建在深山之中,也不在宽敞的庭园里面。

室町时代后期,“市中山居”的说法风靡一时。人们虽然身居闹市,却想寻求一种居住在山中的脱俗境界,茶室也因此应运而生。

茶室是茶汤爱好者策划、设计并建造出来的。室内面积、屋顶及出入口的高低、窗户的大小和朝向、采光方式、柱子等部件的选材用料、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人们对这些结构之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茶室的变化,也为茶室内使用的道具带来了很大影响。

茶汤经常被比作戏剧。主人在点茶位置点茶,客人在一旁观看,这的确同戏剧和舞蹈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和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只有客人参加进来,茶汤才得以成立。而在戏剧和演剧中,客人的态度并不那么重要无论是翻一翻剧本,还是打个瞌睡,都不会对舞台上的表演带来任何影响。茶汤则是由点茶招待的主人与品茶的客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世界,主人与客人的人际关系是其根本。

茶汤的艺术在不断尝试中逐渐得到升华。古人尤为重视“客组”,即谁为主谁为客、客人与客人之间如何搭配等问题。如果不能实现客人间心灵的融合,便无法与主人心性相通。

器物鉴赏也是同样的道理。和观赏陈列在美术馆的艺术作品不同,品茶时虽然身在美的世界中,但也需要和人打交道。坐在壁龛前欣赏挂轴,茶人称此为“瞻仰”不仅是欣赏和评价,更是怀着对作者的尊敬之情,体会挂轴的内容,和挂轴主人同样的心情去鉴赏。

室町时代末期,人们开始将茶汤称为“茶道”。所谓“道”,既是指引人们到达目的地的道路,也是一种方法和过程。因为走的是规定好的路,所以具有普遍性。本书书名中用的不是“茶”而是“茶道”,想要表达的是,不仅要追求饮茶的艺术性,更要弄清楚先人追求美和精神世界的历程。

成书于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品茶传书《山上宗二记》,对“客人所行之事”有如下描写:

第一,纵平日熟识,然展示茶具或开启新茶罐时毋庸赘言,纵使日常品茶,进入露地之时,亦应心怀“一生仅此一会”之意,敬畏主人,行公事之仪,忌闲聊杂谈。

由此可以看出,饮茶已经从单纯的喝茶品味,向着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化方向发展了。

当时茶汤的惯例是,客人要邀请主人作为下次茶会的客人。每次茶会,主人要陈设坐席,搭配茶具,而且要以特定的目的或主题来布置。除庭园、茶室、以壁龛书画为主的室内装饰、花卉以及花器外,还有饮茶所需的所有茶具、茶室、怀石料理、糕点,甚至周边环境,都要进行周全的考虑和布置。堪称是一场艺术性的创作活动。

室町后期的茶人们,称茶会为“一生仅此一次之会”,其构成要素中,不仅包含了上述创作的努力,还有茶汤“仅此一次”的精神。一方面是主人的苦心和努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当自己作为客人受邀参加茶汤时,主客之间还能互相启发。这不仅完善了茶汤,更为建筑、工艺和饮食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江户时代初期,人们将茶汤的心得总结为“谨”“敬”“清”“寂”,因为主人和客人知道,只有体会了其内在精神,才有可能进入纯粹的茶汤世界。

人们尊重舶来的优秀工艺品,培养了对美的鉴赏力,并最终将乍看粗糙的器物和工艺品作为茶器来使用。这是因为他们充分理解了古典美,知道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发掘出了亘古不变的真实美。在追求内在精神并将其不断深化的时代,高超的技艺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多源于茶人的审美意识和引导。

另一方面,有的时代喜好优美情调,茶汤也曾一度穷奢极欲,拘泥于所谓礼仪,背离了造型美的本质。但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诸多流传下来的工艺品和茶器,探求往昔的审美意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道的美学:一生仅此一会”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515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