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道与武道,士之风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0:2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56
内容摘要:茶道与武道皆我所爱。我自幼练习内家拳,30年未曾间断。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自数年前与圣慧老师在北京香山结缘而习茶道以来,虽未能以标准中国式茶道的行仪日日习茶,却早已把中国式茶道的精神融入生活,每日饮

茶道与武道皆我所爱。我自幼练习内家拳,30年未曾间断。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自数年前与圣慧老师在北京香山结缘而习茶道以来,虽未能以标准中国式茶道的行仪日日习茶,却早已把中国式茶道的精神融入生活,每日饮茶必调身、调息、调心、净场。而自己自幼所练的拳也多受中国式茶道影响,更加注重其中“悟道”的精神内涵。我深深感受到古法茶道与中国内家武术是同源同理,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故特撰此文以叙茶武之通。

茶者草木之精、饮品之萃也。源乎神农,源远流长。茶之高雅在其载道。人类食物之多难以计数,唯茶产生出了茶道。茶道虽不是宗教,确有近乎宗教之教化功能;虽不是艺术,却更有超越艺术之清美;虽不是体育,又合道家导引、瑜伽的内外兼修之妙。

茶道可谓饮食文化的极致,东方文明之奇葩!

茶道之妙在静心。茶道的产生与禅宗和丹道有着微妙的历史渊源。“禅茶一味”最好地诠释了茶道的修行内涵。一间清静朴素的茶室、一方典雅整洁的茶席、一套优雅朴拙的茶器、一杯清香甘醇的茶汤、片刻宁静无邪的生命......在这里,茶已不仅仅是饮品,而是升华为修禅悟道、静心养神、净化生命的“心灵之药”、“草木之丹。”

圣慧老师所传中国式茶道与社会上流行的源自日本的各种茶道流派有同有异。同者其气相通,其韵相似。而不同之处在于其用神:中国式茶道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儒释道合一的文化特质;其道法:简洁古朴的风格有着鲜明的道家风范。茶席中多有易理之妙。如三才、五行的茶席格局。而其“三调”要领即“调身”、“调息”、“调心”则是典型的丹道身法。

中国式茶道的标准坐姿是双盘。这是佛道修行的基本功。其上肢体式则有着明显的太极拳的痕迹。中国式茶道的手型基础是“若兰指”。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子的手势,意喻“君子若兰”。而中国式茶道特有的无念茶舞,则有着禅坐与太极导引相融合的直观体现。中国式茶道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文人与隐士中流行的文人茶、隐士茶。当今之代表人物新安子老师兼修儒释道,有深厚的道家性命双修功底;圣慧老师则精于禅修、瑜伽及坤道内丹导引之术的探索,曾有多年闭关隐修的经历。如今这些实修的隐士将深厚的儒释道修行功力融入茶道,形成了中国式茶道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成为非常适合中国当代精英修习的方便法门。可以说中国式茶道是以茶道之形承载了儒家之美、丹道与禅修之实。

接下来我们说说武道。如果说茶道、琴道、书法等是中国古代士子们修身养性的文功,那么内家武术则是中国传统士子们修习“内圣外王”之道的武功。

中国古代尤其在盛唐以前士大夫们是注重文武双修的。如孔子所传的“六艺”便有两项是武艺------射与御。而孔子和子路都精于剑道。左琴右剑是古代士子书房中的“标配”。古代“三公”之一太尉最早就是主教王公贵胄武功的师父,后来才渐渐演变为掌兵权的实职。可见上古时代武功在士大夫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教授王公贵胄们的武功当然不是简简单单的搏击之术,而是深纳儒释道智慧于中的帝王将相之术。这种内外兼修、以武载道的贵族武术为后来独树一帜于世界体育史的中国内家武术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后经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全真先贤的提炼创造,终于形成了融丹道于武术的中国内家武术。其代表是三大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以及武当剑法。内家武术虽源于古代搏击术,却早已超越了其搏击的原始功能。发展成一种集搏击、养生、艺术、修道于一体的独特传统文化形式。我认为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武道”。内家武术流传至今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是太极拳。太极拳最核心的拳理有阴阳、五行、八卦、内气、丹田、刚柔、松静、六合(内三合、外三合)等。

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式茶道时就曾惊讶于其姿势要领与太极拳惊人的相似。中国式茶道行茶姿势走圆弧形,非常接近太极拳之云手。一些体式的细节要领也非常接近。如太极拳谚“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领贯顶”“气沉丹田”等要领在中国式茶道中都有体现。再如内家拳核心要诀“六合”在中国式茶道中也多有体现。其中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虽因中国式茶道是或正坐或盘坐的体式,手足、膝肘之合无法直接体现,但在中国式茶道的行茶、无念茶舞之气韵中肩胯之合已很明显。若不能开胯,无腰胯之配合,是做不出协调、舒展的导引之力的。而内三合:“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神合”则在中国式茶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式茶道的每一个姿势都要求配合呼吸,呼吸、起落、开合皆合拳理。我的好友圣慧老师也兼修太极,经常站桩。其日常之行住坐卧已完全合乎太极武者的要求。可以看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武者气质。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中国式茶道导师已具备了一些内家武术的气质与内功。这也是普通中国式茶道习炼者与导师们的内在差距所在。可以说中国式茶道修习至高境界时,功夫已不在体式与茶席等形式,而在于茶者的内在修为和身体能量。一个中国式茶道高手即使不使用标准茶器和体式,用普通的茶器和最简单的行茶方式,也可以产生定静之美和强大的气场。

我有幸与新安子老师同室而居,也与圣慧老师有过很深的接触,多次深深感到了他们身上的无形之气和资深修行者的人格魅力。这是在一般茶道茶艺师身上感觉不到的内涵。这其实就是内家拳所谓的“内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卷于密。”用之于搏击便“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产生强大的爆发力;用之于教育则形成“圣人行不言之教”的感染力;用之于养生、疗愈则可“正气存邪气不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驱邪扶正功效。中国式茶道的养生功效其实已是得道后的必然小用。是不养而养、无为而养、清静自然的修行果报。与世间常见的局限于肢体动作的各类养生功法不可同日而语。这点正合于太极拳谚所谓“行住坐卧皆太极”、“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故我认为内家武术与中国式茶道同源同理,皆易学大道的载体与体现。

最后把我的师承形意门的武学三境界分享给有缘的同道。或可以它山之石而助益于中国式茶道爱好者们的修行。

第一层境界为“明劲”。招熟劲整、六合兼备、虎虎生风,“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比于茶道则为:姿势标准优美、分寸火候得体、茶席标准洁净。

第二层境界为“暗劲”。刚柔并济、蓄力内敛,“不发如山岳,骤发如霹雳。”

比之于茶道则为:内敛含蓄、收放自如、返璞归真。新安子老师所谓“不贵器、不炫技”诚斯言也。

第三层境界为“化劲”。“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可超越拳的形式,将拳理和常年修炼形成的武者气质融入生活、工作。“武人文相”“变化气质”“内圣外王”是内家武者的终极追求。

比之于茶道则为:成于茶而不限于茶,行住坐卧皆合茶道。茶人的气质已深入骨髓,即使以粗茶破碗,于茅屋陋室,着普通旧衣亦可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的气质深深感动茶客,如久旱之甘露、如春日之暖阳,于无声处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个有缘人。至此斯道成矣,人生足矣!2019年8月31日,落笔汾河畔!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道与武道,士之风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99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