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中国茶的历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4 17:1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26
内容摘要: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用作他途;西周、东周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汉代开始商业化(制作茶饼);在唐代,茶叶、生活、教事开始融合;清代正式初步形成完善的茶叶体系;而在现代,茶

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用作他途;西周、东周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汉代开始商业化(制作茶饼);在唐代,茶叶、生活、教事开始融合;清代正式初步形成完善的茶叶体系;而在现代,茶叶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

茶叶的早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认为中国茶叶的饮用历史起源于3000年前。这种观点直到2015年才发生巨大的更正: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人工种植的茶树遗迹。这里是中国古代河姆渡文化的一个重要遗迹,这次人工种植茶树遗迹的发现,将传统认为的中国先民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距今约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不过,那个时候的古人,对茶大约还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我们对茶的最初认识,就是从食用开始的,在先秦时代,人们对茶叶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就是“咀嚼鲜叶”或者“喝其汤,食其渣”。成书于秦汉时代的古书《晏子春秋》就记载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以糙米饭为主食,佐餐的菜则包括三种烧烤禽鸟、五种禽蛋,还有茶。

这一时期,茶是人们佐餐的一种菜,又被称为“苦菜”,人们只是把茶树的鲜叶采回来,经过清洗,放到鼎里煮熟,然后连汤带叶一股脑吃下去。先秦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茶是一种能够增加营养、并驱逐毒素的好食材、好药材。

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并且盖碗茶、工夫茶盛行。

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一杯茶可以知人间苦涩、冷暖,让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质。

喝茶,亦是自己静下来,和心灵打个照面,重新审视、认识自己,在忙碌的社会里,一杯茶,静下来,一切得力、利往、灯火霓虹、喧嚣沸腾即短暂消失,那一刻,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和气、静则明、保持愉悦、做真实的自己。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杯中茶叶,或清苦、或甘甜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都是一种美妙。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国茶的历史”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92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